医学科普
发表者:朱长真 人已读
1.复杂、超高难度的液体管理
AEL患者造口排量有如下特点:1)持续高排量:在禁食水、生长抑素、抑酸的情况下,每日约4000-5000ml,造口液呈清水样、浅黄或浅绿、无粪便样物质。2)任何经口进食动作,即便每日10-20ml的饮水,也可造成造口量骤增至6000-7000ml,进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3)造口量周期性增多:在禁食水、生长抑素、抑酸措施下,每日4000-5000ml,腹部稍膨隆。约1周左右,造口量骤增6000-7000ml/日,腹部塌陷。循环往复。此情形下,液体管理容易“入不敷出”,若持续3-5天,患者即可因内环境紊乱而丧失活动能力,甚至出现肾前性肾衰等脏器功能损害。有鉴于此,1)作为快速、大量补液通道的深静脉导管至关重要,保持充足的液体量,尿量1500ml以上,量出为入,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核心,是其他一切治疗的基础。2)切忌“大出大入”。维持液体管理稳定状态也是保持内环境稳定的核心要素之一。若每日出入量都在6000-7000ml,即便液体出入平衡,但对内环境骚扰仍较大,仍会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进而影响脏器功能。因此,尽可能控制出量,管制一切造成造口量增多的因素。3)促进“出入量稳态”的形成。液体管理过程中,禁食水、生长抑素、抑酸药等可使造口量明显减少,随着治疗的持续,造口会进一步减少直至维持在某一量后不再变化,这就是比较理想的稳态。一旦出入量稳态形成,液体管理难度将大为下降,这是患者整体状态好转的基础。如有感染、尿少、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情况,及时干预、稍作调整即可重新恢复稳态。
2.肠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终末期的AEL患者肠功能处于衰竭状态,肠动力完全丧失。大量肠液积聚于病变肠道不能排出,会出现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即肠道细菌过度增殖综合征。加之AEL患者肠屏障功能不完善,极易出现肠道细菌异位,导致肠源性感染(Enterogenic Infection,EI)。因此,定期消化道去污及预防性造口液病原学培养非常关键。前者可减少肠道细菌量,将低EI发生率。后者可作为EI发生后抗生素的选用依据,提高用药精准度。
3.营养支持与脏器功能维护
小肠移植手术前,AEL患者依赖全肠外营养(TPN)支持。与普通患者不同的是,优质供体的等待决定了此类患者TPN支持时间较长。同时考虑到,让患者以最好的整体状态接受小肠移植手术,以期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因此,AEL患者术前营养支持,既要做到良好的营养状态,又要最大限度降低长期TPN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反复脱水、深静脉导管感染、静脉通路丧失、血栓形成等。其中,上述很多方面相互矛盾,如良好的营养状态与肝功能损害,这要求在两者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而且,随着患者原发病的进展、TPN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身体代偿能力,尤其是肝功能逐步下降,患者的治疗窗越来越窄,容错率越来越低。因此,在后期维持良好营养状态和减少TPN并发症的难度越来越大,对TPN配方、输注方法、病人整体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4.移植术后的管理
移植器官排斥反应的监测:AEl的移植手术是将病变消化道全部切除(远端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代之以功能正常的消化道(移植胃、十二指肠、小肠、胰腺)。因为移植的器官簇中,小肠最容易出现排斥反应,因此,移植小肠被称为移植器官簇的“阿喀琉斯之踵”( Achilles‘ Heel),即术后排斥反应常规监测小肠即可。
移植术后感染的监测:小肠移植后,容易出现感染,有以下方面原因: 1)移植小肠肠腔内含有大量细菌,移植小肠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容易出现肠屏障损害,导致移植肠细菌入血,出现肠源性感染。2)小肠是高免疫源性器官,为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抗排异强度高于其他大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更重,更容易导致感染。3)供体来源性感染:一般根据供体术前体液、术中移植物灌洗液等病原学确定,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因此,小肠移植术后,一般细菌、真菌、病毒全覆盖抗感染至术后2周。2周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感染风险,酌情调整抗感染方案。
移植肠功能的恢复:遵循序贯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案。一般术后3天左右,可经空肠营养管进行糖盐水滴灌,若耐受良好,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浓度由低到高、总量由少到多、剂型氨基酸型到短肽型再到整蛋白型,逐步增加至全量后,开始经口进食。
其他:术后的液体管理、术后康复、下地活动时间等同普通腹部大手术患者。
本文是朱长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