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旁减患者发现低血镁需要治疗吗?
镁是人体中第四丰富的元素,也是人体细胞中仅次于钾的第二丰富的阳离子们。调节体内多种生化反应,包括蛋白质合成、肌肉和神经功能、血糖控制和血压调节。镁就像是钙的工作伙伴,镁和钙共同作用,帮助调节身体的神经和肌肉张力。镁缺乏可以加重甲旁减患者低钙血症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说低钙的时候如果合并低镁,就更容易发生抽搐。
2023年9月20日晚,甲旁减科普健康号携手好大夫平台举办2023年第6场甲旁减患者教育主题公益活动--《甲旁减患友发现低血镁需要治疗吗?》,本场直播聚焦于帮助甲旁减患者了解血钙与血镁的关系,以及甲旁减患者发现低血镁时的应对策略,帮助患者了解血镁的作用,认识血镁,维持血镁平衡。
主讲人:夏文芳/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本场直播免费回看,好大夫健康号搜索:甲旁减科普健康号)
本次直播中,专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解答,以下为直播部分文字片段!
一、为什么甲旁减患者低钙经常伴有低镁?低钙并发镁低,需要单独补镁吗?
● 镁参与调节 PTH 的分泌,高镁血症和严重的低镁血症均抑制 PTH 的分泌和作用
正常的血镁对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非常重要,高镁血症和严重的低镁血症均可抑制PTH 释放,造成PTH水平降低和低钙血症。
哪些情况会造成高镁血症呢?例如严重的慢性肾脏病晚期,发生尿毒症时,镁经过肾脏的排泄减少就会造成血镁升高,还有就是静脉应用镁剂,例如治疗妊娠高血压症的时候使用硫酸镁,可造成高镁血症。
但是甲旁减患者发生高镁血症的情况很少见,许多HP 患者同时并发慢性低镁血症。
甲旁减患者常常合并低镁血症,补钙需要同时补镁。引起低镁血症的原因有哪些?
所以甲旁减病友如果发现低钙,还应注意同时检测血镁水平,必要时予以纠正,有助于纠正血钙。
哪些原因会造成低镁血症呢?原因很多,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有以下情况的甲旁减病友,需要警惕镁缺乏:

与胃肠道问题有关:正常饮食但吸收能力受损,没有吸收足够的镁。例如腹泻和呕吐,服用泻药,胃肠瘘、肠切除手术,短肠综合征,都会导致镁吸收不足。
经肾脏排泄过多,这类原因也比较常见:糖尿病 (渗透性利尿)、电解质紊乱引起的高钙血症,肾小管疾病,遗传性疾病,如巴特氏-吉特尔曼综合征,肾移植后、透析等。
药物引起,如:噻嗪类利尿剂或袢利尿剂、肾毒性药物如两性霉素、氨基糖苷类、免疫抑制剂、顺铂、环孢菌素、他克莫司)等。
摄入减少:比较少见的情况是进食问题导致镁摄入不足,肠道可能没什么问题,但是吃的食物不够,导致摄入的镁不足。例如酗酒的人,给予肠外营养的患者,以及严重节食、甚至禁食的人。
二、补镁怎么补?
● 有症状的低镁血症,常需要静脉快速补镁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诊疗指南》指出,急性低钙血症的处理原则为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 D,并需纠正低镁血症。因为低镁血症常与低钙血症并存,低镁血症时 PTH 分泌和生理效应均减低,使低钙血症不易纠正。因此,在补充钙剂和应用维生素 D 的同时,尤其病程长、低血钙难以纠正者,予以补镁,有助提高疗效。
具体方法为给予10%硫酸镁10-20 mL缓慢静脉注射( 10-20 min) ,如血镁仍低,1 h后还可重复注射;除静脉注射外,还可口服氯化镁3 g / d或静脉滴注氯化镁10-14 mmol /L,肾排泄镁功能正常的患者尿镁可作为体内镁补充适量的指标。
● 无症状的慢性低镁血症,纠正低镁原因及食物补镁或服用镁补充剂
即使没有出现抽搐等严重情况,只有轻到中度的低镁血症,也建议补足镁元素。
据报道,长期的镁缺乏与一系列健康问题(糖尿病风险增加,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心律失常,特别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进展更快,骨折风险增加,危重患者死亡率更高)相关。
■ 纠正引起低镁血症的原因
首先应该治疗引起低镁的根本原因,例如腹泻或服用某些药物。例如,患有炎症性肠病,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等拉唑类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需要改变药物种类,换成雷尼替丁这种替丁类抑制胃酸药,并且需要积极治疗炎症性肠病,以改善吸收功能。
■ 饮食补充镁
镁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和饮料中。膳食中镁的最丰富来源是全谷类谷物、绿色蔬菜、豆类、坚果和海鲜。此外,自来水和瓶装水对每天的镁摄入量有很大影响。从富含镁的水中摄取镁可以考虑作为镁的替代来源。美国食品和营养委员会建议男性每日镁摄入量为420毫克,女性为320毫克,以维持稳定的血清镁水平。
常见食物中的镁含量

■ 坚果含镁量高但同时含磷高,怎么办?
比较好解决,因为镁在很多食物中都含有,均衡的正常饮食和肠胃吸收功能正常的人,通常不会缺乏镁,大多数人会比所需要的量摄入更多。例如镁在绿叶蔬菜等食品中含量丰富,因为镁是叶绿素的一种成分,所以多吃绿色蔬菜就是甲旁减患者补镁的好方法。例如菠菜。
■ 镁补充剂
如果食物补镁仍不能恢复正常血镁,可以选择镁补充剂。有机镁盐(即柠檬酸镁,乳酸镁,苹果酸镁,牛磺酸镁,甘氨酸镁,L-苏糖酸镁等)通常被吸收得最好,其次是氯化镁,然后是氧化镁。
本文是夏文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