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瓣的梦魇
很多患者在手术前,都会纠结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做全飞秒呢还是半飞秒?
稍微认真一些的同学们都会在术前做一些功课,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关于近视手术的知识。其中,可能最让他们难以抉择的就是——全飞秒没有角膜瓣,但是不能个性化。半飞秒可以个性化,但是却有角膜瓣。虽说可以个性化能够让手术更加得精准,视觉质量更好,但是角膜瓣的存在总是让患者心有余悸。
因为从他们获取的知识中,角膜瓣移位、上皮植入、角膜瓣碎裂、纽扣瓣、不全瓣、游离瓣甚至角膜瓣溶解等角膜瓣的并发症让他们谈“瓣”色变。从而不愿选择半飞秒手术。
那么,是否角膜瓣的并发症就是一个严重的手术隐患呢?
或者说,做完半飞秒之后,就一定会发生角膜瓣的问题吗?
作为一名有屈光手术经验二十余年的医生,做过角膜机械板层刀的LASIK手术,也经历了屈光手术的变革,进入了飞秒时代,采用飞秒激光制瓣来做LASIK手术。我非常理解这个问题以及患者的担忧。
实际上,患者的对角膜瓣的恐惧,主要是来自曾经的角膜机械板层刀制瓣时代,那时候的LASIK需要制作一个均匀的角膜瓣,除了机械刀,别无它法。
因此,也就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机械板层刀制造商,比如著名的法国Moria平推机械板层刀,Hanstone的旋转机械板层刀等等。
而所谓的角膜瓣并发症,就是当时板层刀时代的独有特征。
板层刀要么通过气体驱动,要么通过电机驱动,板层刀片快速地旋转或者左右震动,从而起到切割角膜的作用。
而这个过程,由于机械故障以及患者配合问题,很有可能出现手术中小意外,导致例如角膜瓣碎裂、纽扣瓣、不全瓣、游离瓣等等术中并发症,而一旦发生,手术就必须停止,推迟手术。这对于那些打算术后马上体检,要求迅速恢复正常视力的患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如果这个过程顺利完成,那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角膜瓣移位。机械板层刀制作的角膜瓣更容易发生移位,原因在于角膜瓣交界面平滑、瓣较厚,板厚度不均匀,以及角膜瓣边缘为锐角。这几个因素导致术后的角膜瓣在受到外力,如揉眼、挤眼以及碰撞时发生移位,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而由于这种冷切割导致的界面光滑,导致了愈合后瓣和基质床愈合不是很紧密,从而可以轻松掀开。因此经常有人说,哪怕做了十年的机械板层刀LASIK手术,其角膜瓣也可以轻松掀开,此话不假。
但是这一切,在飞秒激光问世以后,就彻底改变了。
飞秒时代的来临,代表着无刀时代踏入历史舞台,长江后浪拍前浪,将机械板层刀拍在了沙滩上。
飞秒激光制瓣,精准、均匀、能够制作垂直甚至内嵌的角膜瓣边缘,克服了诸多角膜机械板层刀的弊病。飞秒激光制瓣,相比机械板层刀动辄130微米的角膜瓣,甚至可以制作90微米的超薄瓣。同时,飞秒激光将制瓣误差从机械板层刀的±25微米减少到了±5微米。由于飞秒激光可以设计手术参数,从而将角膜瓣的边缘设计为任意角度,比如类似刀切的30度,或者垂直于角膜面的90度,或者甚至可以将角膜瓣嵌入基质床的120度。这样以来,制作好的角膜瓣自带封闭和固定功能,从而大大增强了角膜瓣的稳定性。

角膜瓣边缘的个性化设计
尤其是飞秒激光能否切开角膜瓣的原理,是通过精确聚焦的飞秒激光进行微爆破角膜组织,形成层间气泡,从而将角膜撑开。因此,相对于机械刀的冷切割,这个类似于热切割,整个层间界面均匀但并非异常光滑,也就是说当角膜瓣和基质床贴合时,有一定的摩擦力,从而让愈合更加紧密。

脉冲周围产生一个气泡分离角膜组织

数千万的激光脉冲连接一起,从而撑开角膜层间
针对患者说的LASIK角膜瓣能够轻松掀开的问题,我曾经在我的二次掀瓣增效手术中去尝试掀开角膜瓣。机械板层刀的角膜瓣,瓣边缘清晰可见,可以轻松起瓣,稍微用力可以分开。但是如果是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超过一年以后,我甚至在显微镜下难以发现瓣边缘,发现都发现不了,还如何去尝试掀开呢?最终的处理办法是让患者重新下台坐在裂隙灯显微镜前再次仔细检查,在隐约可见的瓣边缘上做好标记,然后在重新上手术台进行掀瓣操作,而在分离的时候,异常困难,角膜瓣和基质床黏连紧密,就像分开一张粘在玻璃上的透明胶带。因此,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也就是你们口中的半飞秒,并不是以讹传讹中的掉在地上的葡萄皮儿。
综上,半飞秒所谓的角膜瓣并发症问题,在如今的飞秒时代,已经几乎消失了。而把飞秒其相应的优势,却是全飞秒所不具备的,比如可以个性化设计,能够地形图引导,更大的光学区,更精准的kappa角调整,更广的手术适应证,更优的视觉质量,更快速的视力恢复等等。
角膜瓣并不是梦魇,LASIK手术则是近视手术立竿见影的保证。
本文是赵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