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谷成英
谷成英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江西 内分泌科

如何看懂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转化指标

85人已读

骨质疏松新检测标志物

I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I型胶原羧基端前肽交联(CTX)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骨转换标志物,它们都与I型胶原的代谢有关。

其中前者是成骨细胞合成I型胶原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骨形成标志物,而后者是破骨细胞分解I型胶原后的产物,是一种骨吸收标志物。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同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常常是一致的,要么都增高,要么都正常。

研究发现,骨转换标志物较高的老年人,其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较低,而且骨转换标志物增长越快,其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下降也越快。保持较低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有助于延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质丢失。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CTX水平一般不超过参考值上限的1.5倍,如超过1.5倍,则需要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质软化症等疾病。

但需要指出的是,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只能反映骨质丢失快慢,并不能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要诊断骨质疏松,仍需依靠脆性骨折史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定的骨密度。


基于骨转换标志物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低转换的(约1/4)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暂时不需要接受双膦酸盐类等抗骨吸收药物,只需采取晒太阳、喝牛奶、补充钙剂和预防跌倒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因为抗骨吸收药物可使其骨转换标志物水平进一步下降,而长期使用药物抑制其骨转换水平,无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对骨健康反而不利。

高转换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则应尽早接受双膦酸盐类等抗骨吸收药物治疗,而且血清CTX水平越高(提示骨质丢失越快)的患者越需尽快治疗。尽早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可迅速降低患者的骨转换水平,延缓其骨质丢失。双膦酸盐类药物,如每周口服1次的阿仑膦酸钠和1年静脉滴注1次的唑来膦酸,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两种抗骨吸收药物,其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3~5年。

接受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后,应注意定期监测骨转换标志物。如骨转换标志物仍处于高转换水平,常提示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即未坚持治疗),此时应督促患者继续接受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对口服阿仑膦酸钠依从性不佳的患者,可改用1年只需静脉滴注1次的唑来膦酸针。

如患者的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处于低转换水平,则表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应考虑进入药物假期。在药物假期期间,一般每3~6月复查1次骨转换标志物、每12月复查1次骨密度,并根据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变化,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谷成英
谷成英 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江西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