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不容忽视的足跟痛

发表者:李金虎 人已读


足跟痛是临床上发病率比较高的足部疾病。该病的发病人群以40~6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身体肥胖者更易发病,对正常的生活影响很大。一般多见为以下几种情况:

1.足跟骨刺

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即“骨刺”,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此种疼痛固定于某一部位,无放射性。

2.跖筋膜炎

也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往往发生在长期站立或行走工作者,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常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脚后跟非常疼,在多走几步后慢慢有所缓解,不过当步行或站立时间增长后,疼痛感又加强。与穿不合适鞋和鞋垫、过度运动等因素有关。

3.跟垫痛

此种况况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疼痛位置位于足跟下方着地处,感觉足跟深部疼痛,赤足行走或走在坚硬的路面疼痛加重,少走路则减轻。

4.跟骨后滑囊炎

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多见于长期穿高跟鞋女性。脚后跟和脚底疼痛、酸胀,尤其在运动后更为严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水肿和肿胀。

5.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儿童,男孩多见,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6.跟骨骨膜炎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如果确诊跟骨骨膜炎,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在运动后会感到足跟疼痛,尤其在剧烈运动时更加明显。

7.足弓结构发育异常

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

8.跟腱炎

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过度使用可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如超负荷的运动、频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爬山等,均可引起跟腱炎。跟腱炎最重要的表现是跟腱处(脚跟上方)疼痛,在脚跟活动和跟腱受力后加剧,严重者无法下地行走。

如何缓解疼痛呢?

物理治疗

热敷、红外线理疗、冲击波、按摩等可以有效的减轻足跟痛的症状。热敷脚能够加速脚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使脚部变得温暖,这有助于炎症消退,并且能够缓解疼痛。厚软鞋垫保护足跟

可在日常中垫上厚软鞋垫,将其垫在足跟部位,这样可以起到保护足跟的作用,减轻局部的摩擦和损伤,从而达到缓解足跟痛症状的目的。

多做脚底蹬踏动作

足跟痛的患者要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这个动作有助于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并且加强其抗劳损的功能,有效的减轻局部炎症,使各种不良的症状有所缓解。

局部注射治疗

如果说出现了剧烈的疼痛现象,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站立和行走,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可以考虑做局部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治疗(或封闭治疗)这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口服中药理疗、针灸、中药泡脚等。

保守治疗无效

可选择手术治疗。如存在平足、高弓足、足部的内外翻畸形都需手术治疗。

如有疑问请到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门诊(205室)问询。

本文是李金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