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发表者:朱长真 人已读
病例1
患儿足月产,出生体重3.2kg,母乳喂养,正常生长。2岁时,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急性腹泻,继之以严重肠梗阻,进行性加重,且无法经口进食,不耐受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支持。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机械性梗阻。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ANCA(1:2000)、ANA(1:80)、抗DNA抗体 (1:150)、ASMA(1:500)。体表胃电图显示,胃窦及十二指肠均无主频存在(即胃电活动无规律,正常胃电是每分钟3周主频)。
发病1个月后,患者进行第1次腹腔镜探查:肠管严重扩张,未发现机械性梗阻,遂给予观察。由于肠梗阻持续不缓解,反复加重,也为了明确诊断,患者又进行第2次腹腔镜手术,获取回肠及结肠肠管。病理显示,回肠和结肠固有肌层被淋巴细胞密集性侵润。给予如下治疗:1)严格禁食水,全肠外营养支持;2)消化道减压;3)环丙沙星和青霉素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殖;4)西沙必利(0.2 mg/kg,TID)和异氯匹胺(0.5 mg/kg,TID)肠动力,效果不佳;5)免疫抑制治疗:强的松20mg/kg/d。免疫抑制治疗后,肠梗阻逐步缓解,肠内营养耐受性增加。免疫抑制1个月后,强的松改为0.5mg/kg/d,持续1周停药。停药后再次出现腹胀、呕吐。恢复免疫抑制治疗后,肠梗阻再次缓解。后续的9个月中,肠梗阻平均每月发作1次,都与激素减停或感染有关。
强的松治疗1年后,严重肠梗阻再次发作。强的松剂量增加至2mg/kg/d仍不能缓解肠梗阻。第3次腹腔镜探查,再次获取肠道全层病理。血化验提示,ANCA(1:4000)、ASMA(1:500)。改善肠动力方面,在西沙必利和异氯匹胺基础上,加用红霉素(1mg/kg,QID),但收效甚微。鉴于外周血循环抗体升高,在强的松基础上,加用硫唑嘌呤(2mg/kg/d)、环磷酰胺(2mg/kg/d)和环孢素(5mg/kg,BID,血药浓度120-150mg/L)。免疫抑制方案调整后,肠梗阻迅速缓解,ANCA浓度快速下降并消失,肠内营养耐受性增强。在后续2年中,肠梗阻间断发作。2年后,患者再次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急性发作伴胃出血,持续不缓解。患者进行第4次腹部手术,获取肠管全层病理发现,肠壁固有肌层炎症细胞明显减少,但肠壁平滑肌细胞大量丢失,纤维化严重。目前,患者禁食水状态,不耐受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支持。免疫抑制方案为强的松,17.5mg/d;环孢素,10mg/d;腹胀严重,造口脱垂。
病例2
患儿足月产,18个月时出现肝功能损害。平滑肌抗体(SMA,1:40)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增加。肝穿刺发现,严重活动性肝炎伴肝组织纤维化,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炎,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治疗后,转移酶恢复正常。2年后第2次肝穿刺活检显示,持续性肝炎伴T淋巴细胞浸润,门静脉纤维化改变。5岁时,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急性腹泻,继之以难以缓解的肠梗阻。腹部X片显示,小肠明显扩张,空肠尤甚。消化道造影可见,肠蠕动缓慢。ASMA (1:160)阳性,ANA、ANCA、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 antibody,AMA)和肝肾微粒体抗体(anti-liver-kidney microsomal antibody;抗LKM抗体)阴性。胃壁细胞、肠壁神经抗体阴性。淋巴细胞计数为4000/ul。CD4/CD8比值降至0.63。外周血B淋巴细胞(CD3+、CD19+)和自然杀伤细胞(CD16+、CD56+)分别下降至2%和3%。血清IgG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升高至34g/L和35mg/L。红细胞沉降率为22mm/h。胃、十二指肠、回肠、结肠、直肠内镜粘膜病理显示,胃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胃、十二指肠、回肠粘膜轻度慢性炎症,无绒毛萎缩或上皮间淋巴细胞增多。结直肠粘膜隐窝结构正常,淋巴细胞轻度浸润,无慢性炎症改变。免疫抑制治疗为强的松(0.3和0.5mg/kg交替)和硫唑嘌呤(3mg/kg)。
由于消化道粘膜病理并未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患者接受第1次腹腔镜手术,获取空肠、回肠、结肠全层病理。术后病理显示,空肠和回肠粘膜显示绒毛变钝,粘膜间质和粘膜肌层有中量T淋巴细胞浸润,粘膜肌层完整。然而,固有肌层平滑肌纤维减少和退化,且被高密度的CD3+/CD8+ T淋巴细胞浸润、覆盖,少量CD20+淋巴细胞。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节完整,无自然杀伤细胞浸润。至此,该患者被确诊为AEL。
患者发病后,消化道动力差,禁食水状态,全肠外营养支持。免疫抑制治疗(强的松、他克莫司)可显著改善肠动力障碍及肠内营养耐受性。随访17个月,肠梗阻发作了2次,均发生在强的松减量后。目前,患者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
病例1来源:Ruuska TH, Karikoski R, Smith VV, Milla PJ. Acquired myopath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may be due to autoimmune enteric leiomyositis. Gastroenterology 2002;122:1133-9.
病例2来源:1. Haas Susanne,Bindl Lutz,Fischer Hans-Peter,Autoimmune enteric leiomyositis: a rare cause of chron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with specif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J] .Hum Pathol, 2005, 36: 576-80.
本文是朱长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