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眼病关爱月丨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医生却让我去看眼睛?
糖尿病作为生活中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人数逐年增长,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20-79岁)数量已高达1.4亿人,位居全球第一[1]。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生活中会很注意血糖对心脑血管以及肾脏等器官的影响,但对于糖尿病引发的眼部疾病却往往被轻视,甚至忽视。
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眼病的认识,提升防治意识,远离糖尿病眼病致盲威胁,近日,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开展“眼底一张照 眼病早知道——糖尿病眼病关爱月科普讲座”活动,特别邀请谷威院长和眼底病科副主任医师李静,为大家讲解糖尿病眼病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医生却让我去看眼睛?
李静医生介绍,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在眼部可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周细胞坏死、血管内成分渗出、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等,严重时可导致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从而造成失明。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最严重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它与青光眼、白内障并列为世界三大主要致盲眼病。在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为24.7%~37.5%[2]。
我的视力正常,还需要检查眼底吗?
糖尿病眼病早期,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有的患者看东西会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飞蚊症等症状。当感到视力明显下降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严重阶段,部分患者的视力已经形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到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阶段,预后情况会很差,严重的甚至导致失明。
因此,无论是是否有眼部症状,一旦确诊糖尿病后,就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眼底。眼底是我们唯一直视下能够看到毛细血管和微循环状态的部位,它可以反映我们全身循环系统的状况。一张眼底照,可筛查出80%的眼病[3],还可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5类慢性病。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眼底照相、OCT、OCT-A、眼底血管造影等方式,全面检查患者眼底情况,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延缓糖尿病眼病的进展至关重要,可使绝大多数患者保存有用的视力。
糖尿病眼病该如何治疗?
通常情况下,医生会为每一位到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建立眼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的长期复查、治疗管理等措施。对已经出现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药物、激光、眼内注药、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什么是眼内注药?
谷威院长介绍,眼内注药也叫玻璃体腔注药,是通过微针将药物注射到玻璃体腔内,让药物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技术。
玻璃体腔注药具有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微创更安全、基本无痛等优势,对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的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眼病治疗效果明显。
很多眼底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由于预约等待时间长、流程复杂等因素,患者从确诊到实施注药往往需等待很长时间。
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
谷威院长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患者得到更为及时有效的救治,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已开设“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采用“日间诊疗”模式,通过信息化重塑诊疗环节,大力缩短和优化服务流程,将患者注药等待时间从两周缩短至半天,一般可在24小时内完成注药,减少患者来院次数,节约患者时间成本和治疗开支。同时,我院还在不断引进国际创新药品和技术设备,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全面满足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
活动最后,谷威院长再次提醒各位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为糖尿病后,一定要尽快到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所有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半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病程更久或者已出现眼部病变的患者,应该缩短随访间隔时间。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后建议在妊娠各期和产后1年内监测视网膜病变程度。对于糖尿病眼病急症患者,我院已开通紧急救治绿色通道,为患者开展抢救性治疗,竭力挽救患者视力。
数据来源:
[1]《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3]国家卫健委《中国眼健康白皮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