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诡异”多变的尿液结晶,结石的“罪魁祸首”吗?

每天晨起上厕所,
你有注意过自己的尿液吗?
不同的尿液会反映不同的身体状况,
结石患者的尿液,放大300倍,
就会发现很多的尿液结晶,
像一颗一颗的小石头。
结晶顾名思义是指物质由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结晶有:玻璃、结冰、食盐、白砂糖、石英.......那么您听过尿液中的结晶吗?相信大家体检的时候或者无意中观察到自己的尿液混浊,心里总会有些小小的不安,下面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引起尿液混浊的原因之一——尿液结晶!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喝水太少,出汗多或者有环境温度改变、病理、药物等因素时都可能引起尿液结晶。
一.尿液中为什么会有结晶?
尿液结晶简单来说,就是尿液中出现的特殊沉淀物,也是形成结石的“罪魁祸首”。
好好的尿液中,为什么会有结晶产生呢?
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类是生理性原因。当我们的饮食不当时,摄入了过多的草酸、尿酸,导致尿液中有害成分浓度变高,就容易形成沉淀,变成草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等。
另一类是病理性原因。由于各种病理因素或是某种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而导致尿液中出现结晶。
尿液浓缩:饮水量过少、出汗量过多,都会使尿液出现暂时性的浓缩,尤其是既往有肾结石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形成尿液结晶。通过大量饮水,可减少结石基质在尿液中的浓度,进而减少结晶或结石的形成,即使形成小结石,也能够通过大量排尿促使结石尽快排出,防止结石增长变大,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尿液中结晶的形成可能由以下任何原因引起,如脱水,由于液体摄入不足,尿液中的少量矿物质会变硬并形成晶体。
结晶的形成也与尿液的pH、温度、形成该结晶的物质及其胶体物质的浓度和溶解度有关。
二.生理性结晶
生理性结晶多来自食物及机体盐类的正常代谢产物与钙、镁、铵等离子结合。常见有:

1.酸性尿液中常见结晶
1)非晶形尿酸盐结晶
●形态:黄色或黄褐色颗粒状或小球形,可出现粉红色或淡粉色沉淀;尿液标本自然沉淀物外观常为淡黄至粉红色。
●简述:尿液pH在5.7~7.0之间时,尿酸以电离形式存在,表现为非晶形尿酸盐。是人体内尿酸(钠、钾、镁和钙)盐以无定形或非结晶形式沉淀的晶体
●鉴别要点:加热至 60 ℃溶解,在低温、浓缩、较强酸性环境下更易析出。加盐酸、氢氧化钾溶解,加乙酸溶解后可再析出尿酸结晶
●主要临床意义:一般无临床意义

非晶形尿酸盐结晶尿外观及其镜下形态
2)草酸钙结晶:
●形态:多呈无色-淡黄色;可分为单水和二水草酸钙结晶。单水 草 酸 钙 结 晶 多 呈 椭 圆形、哑铃形及多种不规则形,而双水草酸钙结晶多呈八面体结构。
●简述:多出现于酸性、中性和弱碱性尿中。源于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经机体代谢后草酸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
●鉴别要点:加热至 60 ℃不溶;溶于盐酸;不溶于乙酸、氢氧化钾及氯仿
●主要临床意义:少量出现无临床意义。食用高钙食物及大量服用维生素 C 易形成草酸钙结晶。在新鲜尿液中有大量草酸钙结晶并有红细胞存在,同时伴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单水草酸钙结晶大量出现时可能与原发性高草酸尿症有关,双水草酸钙结晶大量出现时通常与高钙尿症有关。

草酸钙结晶

草酸钙结晶

呈无色闪烁发光的八面体或卵圆状,少量无太大临床意义,大量出现并伴有红细胞时,多为结石征兆。

草酸钙结晶
3)尿酸结晶
●形态:淡黄、深黄或黄褐色。尿酸结晶是尿液结晶中形态变化、种类最多的一种生理性结晶,其形态有菱形、花瓣形、四边形、六边形、立方体形、哑铃形、腰鼓形等。肉眼观察尿酸结晶呈细沙粒状,常沉积在试管底部,在低倍镜下可见成堆聚集。易聚集成束成堆。
●简述:尿易出现在 pH<5.7 的酸性尿中。pH>5.7 时则会以无定形尿酸盐或尿酸钠结晶的形式出现。尿酸是嘌呤类代谢的产物,常以尿酸或尿酸盐的形式在尿液中析出结晶体
●鉴别要点:加温60℃不溶解,加醋酸、盐酸和氯仿均不溶解,加氢氧化钾可溶解。加氨水转变成尿酸铵结晶
●主要临床意义:健康人偶见。食用含高嘌呤食物、痛风、淋巴瘤、白血病、结石等可见。

尿酸结晶

菱形片状尿酸结晶

哑铃形尿酸结晶

花型尿酸结晶

巨大尿酸结晶
4)硫酸钙结晶
●形态:与磷酸钙结晶相似,为无色薄针状或棱柱形,可呈放射状排列
●简述:仅出现在酸性尿
●鉴别要点:可通过尿 pH 值与磷酸钙结晶相鉴别;可溶于乙酸。硫酸结晶多出现于酸性尿液中,磷酸钙结晶多出现于碱性尿液中。
●主要临床意义:罕见,无临床意义

硫酸钙结晶
2.碱性尿液中结晶
1)非晶形磷酸盐结晶
●形态:颗粒细小,肉眼可见灰白色浑浊沉淀。
●简述:常出现于碱性尿,因 pH 值增高而降低了磷酸钙溶解度而出现结晶,在天气寒冷时更易析出并沉淀。是引起碱性尿浑浊最常见原因
●鉴别要点:非晶型磷酸盐和非晶型尿酸盐结晶区别常依据 pH 和沉淀物颜色初步鉴别。注意与乳糜尿、脓尿和菌尿鉴别
●主要临床意义:一般无临床意义,多见于素食者。多量且反复出现则易形成结石

非晶形磷酸盐结晶尿外观及其镜下形态
2)磷酸铵镁结晶
●形态:为无色、大小不一,折光性强,呈“棺材盖”或“屋顶”样、信封样、棱柱状、羽毛状等多种形态
●简述:常出现于pH>6.5尿中。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游离氨,尿氨碱化产生三价磷酸盐与尿中游离氨结合而成
●鉴别要点:加热不溶,溶解于乙酸和盐酸。注意与磷酸钙结晶鉴别
●主要临床意义:新鲜晨尿检出多量磷酸铵镁结晶,同时伴有细菌,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建议进行尿液细菌培养。陈旧尿中出现无临床意义

磷酸铵镁结晶
3)磷酸钙结晶
●形态:无色。一种为典型磷酸钙结晶,呈细长棱柱状,带有楔形末端,可单个散在或呈束或呈菊花状分布。另一种为片状磷酸钙结晶,呈扁平状、不规则,其上附着有磷酸盐颗粒
●简述:常出现于碱性尿。是尿中磷酸盐与钙离子结合的产物
●鉴别要点:可溶解于乙酸和盐酸。长棱柱形磷酸钙结晶要与三联磷酸盐结晶相鉴别。呈扁平状形态的磷酸钙结晶,其上附着有磷酸盐颗粒,要与开始降解的较大的鳞状上皮细胞相鉴别;应注意与聚集成堆的磷酸铵镁结晶区分
●主要临床意义:少见,若长期出现,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或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脱钙

磷酸钙结晶
4)尿酸铵结晶
尿酸铵结晶
●形态:黄褐色不透明,其典型特征是树根状海星状、棘球状也可见哑铃样等各种不规则的形态。
●简述:多出现在碱性尿,也可出现在pH>5.7的尿液或陈旧尿中。为尿酸与游离铵结合的产物
●鉴别要点:加热 60 ℃可溶解;加乙酸、盐酸或氢氧化钾溶液均可溶解;加入浓盐酸,可转化为尿酸结晶
●主要临床意义:少量发现无临床意义。如在新鲜尿中见到大量尿酸铵结晶,提示可能有膀胱细菌性感染。大量尿酸铵结晶出现可形成泌尿道结石

尿酸铵结晶(a),草酸钙结晶(b), 磷酸氨镁结晶(c)
三.病理性结晶
病理性结晶是由于各种病理因素在体内代谢异常而出现的结晶。常见有:
1.胆固醇结晶
●形态:无色,缺角板状,可单独出现,也可聚集成堆
●简述:多出现于酸性尿。尿液胆固醇增多时,多在体外放置冷却后易析出胆固醇结晶
●鉴别要点:溶解于氯仿和乙醚。可伴有脂肪颗粒细胞及尿蛋白质阳性
●主要临床意义: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乳糜尿、严重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多囊肾病、类脂性肾病等

胆固醇结晶
2.胆红素结晶
●形态:深黄或红色;针状或呈束,曲直不一;也可呈短棒状、小球状,有时可粘附于白细胞或上皮细胞表面,或被白细胞吞噬。由于氧化作用有时可呈非结晶体的色素颗粒
●简述:常出现于酸性尿。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
●鉴别要点:可溶于氯仿、酸、碱、丙酮;不溶于酒精和乙醚
●主要临床意义:多见于各种黄疸、肝癌、肝硬化和有机磷中毒等

胆红素结晶

胆红素结晶

呈橘红色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见于各种黄疸患者。
3.胱氨酸结晶
●形态:无色,大小不等,不对称六边形薄片状,边缘清晰、折光性强。可单独出现,也可聚集或叠落在一起
●简述:常出现于pH<8.3的尿中。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
●鉴别要点:可溶于盐酸、碱和氨水;加热不溶;不溶于乙酸、酒精、乙醚
●主要临床意义:见于遗传性胱氨酸尿症,严重肝病、风湿病或梅毒;大量出现可导致结石等

胱氨酸结晶

胱氨酸结晶
4.亮氨酸结晶
●形态:黄色到黄褐色、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晶,具有同心圆结构,某些结晶可见放射状条纹和一个位于中心的核。
●简述:常出现于酸性尿。是蛋白质分解产物
●鉴别要点:溶于热乙酸、热酒精、碱;不溶于盐酸。在偏振光显微镜有双折射现象,但没有“马耳他十字”结构
●主要临床意义:见于严重肝病、急性肝坏死,还可见于组织大量坏死性疾病、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昏迷、白血病、伤寒等,也可见于代谢紊乱性疾病

亮氨酸结晶

亮氨酸结晶
5.酪氨酸结晶
●形态:略带棕色或黑色的细针状,束状、团状或羽毛状
●简述:多出现于酸性尿。是蛋白质分解产物,通过苯丙氨酸转换而产生的一种氨基酸
●鉴别要点:溶解于氢氧化铵、盐酸、稀矿物油;不溶于乙酸、酒精和乙醚。酪氨酸结晶出现通常伴随血清胆红素升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调整焦距时,这种结晶会呈现褐色或黑。
●主要临床意义:罕见于高酪氨酸尿症、遗传性酪氨酸代谢症,氨基酸代谢受损的肝病等


酪氨酸结晶
四.药物结晶
主要是服用磺胺类药物引起,大量出现可阻塞尿路,引起肾脏损伤。
1.磺胺类药物结晶
●形态:磺胺嘧啶和乙酰基磺胺嘧啶结晶形态多为棕黄色,不对称的麦捆或束状,束中心常偏于一侧,两端不对称,还可呈球状、扇状或贝壳状。磺胺甲基异噁唑和磺胺甲噁唑多为无色透明或微黄色,长方形或正方形六面体结构,似玻璃块,厚度大,边缘有遮光阴影,散在或聚集呈“+”“×”等形状
●简述:多出现在酸性尿。来自药物代谢
●鉴别要点:溶解于丙酮或碱性溶液
●主要临床意义:伴随磺胺类药物的抗感染治疗而出现,与用药过量有关。磺胺制剂最初相对不易溶解,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造成肾损害。目前药物已经改良,溶解性加大。磺胺类结晶在尿中并不常见,引起的肾脏损害也不常见


磺胺类药物结晶
2.阿昔洛韦药物结晶
●形态:形态呈无色透明,针状、两端尖锐或钝挫状,也可呈窄板状;可单只出现,也可聚集成束、成堆分布;有折光性,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红绿色双折射现象。当大量出现时,尿外观可呈丝滑样和乳白色改变
●简述:来源于药物代谢
●鉴别要点:结合用药史
●主要临床意义:阿昔洛韦在体内被吸收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由于该药在尿液中溶解度低,静脉给药时若滴速过快或输入过量均可引起肾小管内结晶沉淀,导致肾小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阿昔洛韦药物结晶
3.阿莫西林结晶
●形态:青 霉 素 类 药 物 结 晶 形 态 类似,一般无色,聚集成堆后可呈暗色;棱柱状或针状、粗细不同、两端尖锐或平整。单体可随机分布,也可交叉重叠,也可聚集成束或扫帚样。有折光性,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呈现明显双折射现象。大量出现时尿外观可呈白色浑浊状
●简述:易出现于酸性尿。来自药物代谢,在低温条件下或置冰箱内更易呈束状聚集
●鉴别要点:尿液可出现浑浊,请结合用药史,注意与阿昔洛韦药物结晶相鉴别。
●主要临床意义: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后出现,特别是体内水摄入量不足时,易形成结晶。当药物大量使用时可导致急性肾损伤、血尿和泌尿系统结石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结晶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结晶
五.结晶就是结石吗?

尿液结晶虽然还称不上结石,但距离结石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理解为结石形成的早期阶段。
结晶与结石的关系其实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尿液中的溶质超过其溶解度,也就是尿液处于过饱和状态时,成石成分就会析出,这是尿石形成的前提条件。
结石形成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结晶抑制因子的减少,至今已发现的尿中重要的结晶抑制因子有枸橼酸盐、镁、焦磷酸盐、TH 蛋白、降钙素、尿蛋白和葡胺聚糖等。
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 加上结晶促进因子和基质等因素的参与, 结石的形成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晶核形成,结晶生长,结晶聚集,结晶滞留,结石形成。
尿液结晶与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尿晶体浓度(≥30个/HP)是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晶体的数量越高预示结石的形成可能性越大。
六.怎么预防尿液结晶?
1.多饮水: 我国成人的饮水量一般建议每日1500~1700ml。但是,如果存在结晶,则建议每天饮水2500~3000ml,相当于500ml的矿泉水5~6瓶,使尿液量达到每天2000~2500ml。
2.调整饮食:
①低盐饮食 吃得太咸会减少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尿液中的钙增多,容易出现含钙结石;还会引起水钠潴留,体液聚集在体内,尿量减少。
②减少草酸盐摄入 部分食物含有大量草酸盐,如菠菜、大黄、土豆、花生、腰果、杏仁、巧克力、甜菜、芦笋、西芹、茶等,应适当控制。
③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量 高动物蛋白质饮食会升高尿钙及尿酸,降低尿液中枸橼酸盐,尿液中的尿钙及尿酸升高,均易形成结晶及结石,而枸橼酸盐可以防止含钙结石的产生,枸橼酸盐降低,易形成结晶。
④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蔬菜、水果富含枸橼酸,有利于防止肾结晶的形成。
⑤限制高糖饮食及酒精饮料;
⑥提倡多食富含枸橼酸盐的柑橘类水果及蔬菜。
3.多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能够避免骨质脱钙,减少含钙结石的形成;同时,运动可以使结晶成分分散开,不易聚集在一块,有利于结晶的排出。
本文是陈善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