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药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并呈蚯蚓状突出于皮肤表面。《外科正宗》记载了与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相似的病名,提出“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据此将“筋瘤”这一中医疾病定义为以好发于下肢,色暗红,青筋垒垒,盘曲成团块,如蚯蚓聚结为主要表现的静脉曲张性疾病。根据其定义及临床表现,可认为下肢静脉曲张在中医中相当于“筋瘤”“青筋腿”范畴。下肢静脉曲张迁延日久,可引发下肢静脉高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营养障碍,并发下肢溃疡,即中医中的“湿疮”“臁疮”。周围血管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采用加减当归四逆汤配合刺血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比西医腔内射频疗法有效率更高,采用火针放血配合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具有显著疗效,采用清脉饮治疗和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激光术后并发症,疗效比使用地奥司明片更好。上海市名中医奚九一教授创立了脉管病辨病论治的思想,提出“因邪致瘀、祛邪为先,分病辨邪、分期辨证”的理论,至今仍被沿用。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大致归为气虚湿阻证、湿热下注证、痰湿阻络证、湿热瘀阻证、血热证、气滞湿阻证及痰瘀滞络证7类,其中以气虚湿阻证为最多,湿热下注证次之。对于该疾病的中医分型,不同研究及文献中不尽相同,下肢静脉曲张主要责之于湿、热、痰、瘀几种中医病理因素,尤以湿、热、瘀为重。目前该病以西医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加以补气兼有清热利水、活血化瘀祛邪的中医药治疗,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方式。
下面简单介绍中药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应用,广大患者朋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到医院咨询:
单纯中药治疗,可用通脉消瘀汤熏洗,桑枝,桃根,炙黄芪,草乌,川乌,地龙,红花,细辛,木通,大黄,甘草,加水,用温火煎30分钟,用纱布将药液过滤,过滤后药液外洗患处,药温不高于40℃,日1剂,分2次外洗,每次20~30分钟。15天为一疗程,连用4个疗程。适用于症状不重的患者。
中药外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静脉性溃疡,对于静脉曲张严重,伴有经久不愈的溃疡这类患者,建议外科手术,但术后溃疡恢复时间仍较长,加用中药:红花、当归、苍术、防风、黄柏、蝉蜕、茯苓皮、连翘、五倍子,每日1剂,水煎取汁,14 天为1个疗程,可显著加速溃疡愈合。
中药治疗外科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因外科手术常使泡沫硬化剂,术后皮下硬结是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伴随肢体疼痛,患者日常活动受限,我们使用可以软坚散结方很好的解决术后这一问题。常用水半夏、陈皮、茯苓、三棱、莪术、山慈菇、牡蛎、乌贼骨、青皮、海藻、昆布、鳖甲、金银花、连翘、白虎蛇草、半枝莲、乳香、没药、元胡等组成,研末,白醋调糊状,术后第3天开始一日两次软坚散结方外敷硬结或纤维条索处,平均外敷21天。
本文是宋诗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