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用药?

糖尿病前期要不要用药?
糖尿病前期
临床上将空腹血糖 ≥ 6.1 mmol/L 但低于 7 mmol/L 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口服 75 克葡萄糖 2 小时后血糖 ≥ 7.8 mmol/L 但低于 11.1 mmol/L,称为糖耐量减低(IGF)。
IFG 和 IGF 或 IFG+IGF 统称为糖调节受损,可以理解为血糖已经偏高了,只是还没有达到临床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如果不加干预,这部分人群未来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很高,故称之为「糖尿病前期」,在某种意义上,糖尿病前期也属于亚临床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范畴。
临床危害:
糖尿病前期属于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糖尿病前期的出现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风险性增高。据研究,约 50% 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在未来 10 年内会发展为糖尿病。
不仅如此,相关研究也显示,高血糖的损害往往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并与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风险增高相关。
治疗建议:
临床研究已有充分证据证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并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及时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减缓其向糖尿病的发展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专家共识(2023 版)》主张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个体应当通过适当的干预方法使其血糖逆转为正常,至少是维持在糖尿病前期,从而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建议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干预
其核心是有效使超重或肥胖者减轻体重,而减轻体重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合理膳食是指以谷类食物为主,辅以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共识推荐糖尿病前期人群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400 ~ 500 kCal),并进行每日 > 30 min 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2)药物干预
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GLP-1 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 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等均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其中,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较为充分,阿卡波糖是目前唯一在我国获得 IGT 适应证的药物。因此高风险者或具有健康需求、有经济和医疗条件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区别对待。
特别提醒:对于老年或超老年、老年痴呆、精神障碍、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预期寿命<10 年、独居老年人等情况的糖尿病前期个体,重点是健康教育、高血糖之外的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及定期的血糖监测,一般不需要针对高血糖做特别的药物干预。
参考来源 内分泌时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