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不仅是控制血糖这么简单
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不仅是控制血糖这么简单
糖尿病作为大家熟知的一种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关系非常密切,想问问大家除了监测血糖值,糖友们还会关注哪些方面呢?

糖尿病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需要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自我监测等方面的综合干预,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控。
一、教育和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控制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需要系统的自我管理(也就是所谓的“三分治、七分管”)。所以,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都应该接受糖尿病教育,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糖尿病教育和学习,患者应该要知晓以下内容:
(1)糖尿病的自然进程和临床表现;
(2)充分认识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并发症;
(3)掌握个体化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4)掌握药物、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
(5)掌握血糖监测的具体操作技巧;
(6)足部、皮肤、口腔等方面的护理技巧;
(7)低血糖、手术等特殊情况的应对措施。

应当注意,糖尿病的教育应该是长期性的,特别是当或病情出现进展时,要及时寻求专业的指导。
二、饮食
饮食干预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都必不可少的措施。饮食干预的目标是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营养均衡的膳食,维持合理体重并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糖尿病患者能量摄入通常按照25-30kcal/kg标准体重来计算,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更严格地控制总能量摄入,至少减轻体重5%。
(2)在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同时,尽量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类食物、非淀粉类蔬菜、水果等,同时减少精加工主食的摄入。对于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可以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但不建议长期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3)脂肪摄入不宜太高,尽量限制饱和脂肪酸(如肥肉、内脏、黄油等)和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含有人造奶油、起酥油的食品等)的摄入。
(4)普通糖尿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如鱼类、瘦肉、蛋类、奶类等)为主。短期高蛋白饮食可能有助于改善超重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和血糖。但是,有显性蛋白尿或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0.8g/kg)。
(5)严格控制蔗糖、果糖类制品的摄入。如果喜好甜食,可以适当吃一些含糖醇或者非营养性的甜味剂的食物。
(6)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并且限制盐分和含盐高的食物(如酱油、盐腌食物、调味酱等)的摄入量。
(7)三餐定时定量,保持规律。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与进餐时间的匹配。

三、运动
运动,在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体成分,也有助于控制血糖、血脂,并且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多国权威机构,一致推荐以下运动处方: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每周运动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是指运动时达到50%-70%的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费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可以选择包括快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体育活动。如果日常生活中没有完整的时间进行运动,即使每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比如每次10分钟),每天累计达到30分钟,同样有益处。
运动项目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病情、喜好和身体承受能力来选择。糖尿病患者要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打破久坐行为、减少静坐时间,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养成规律运动的好习惯。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较大或激烈运动时应临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也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建议不要空腹运动,运动时最好带一些小零食以便随时补充能量。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还要注意防跌倒、防骨折。当然,在有严重低血糖或急性代谢、感染、心脑血管等方面并发症的情况下,需要避免运动,待病情控制稳定后再恢复运动。

四、药物
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当血糖控制不达标时,可根据体重、经济条件、低血糖风险等个人情况选择与磺脲类、格列奈类等药物的联合用药。此时,糖尿病患者需要将自己的情况如实告知医生,让医生帮助开具适合自己的药物。在选定药物治疗方案后,疗效观察和后续的治疗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如果患者对外源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增大,常常需要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糖措施。与口服药物相比,胰岛素治疗需要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更多的沟通与合作,并且需要患者本人掌握一些自我管理的技能。

五、自我监测
有计划地血糖监测,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降糖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最常用的是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具体监测原则如下:
(1)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血糖监测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2)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可以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h血糖。
(3)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例如,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监测空腹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4)特殊人群,如老年、手术前后等,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方案。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近期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比空腹血糖更加稳定可靠,可以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一般建议在治疗开始时每3个月到医院检测1次,了解血糖总体的控制情况,当达到治疗目标后可以每6个月检测一次。
总体来讲,糖尿病的防治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打持久战。教育是核心,饮食是基础,运动是手段,药物是武器,监测是保障,这“五驾马车”也要齐头并进。

来源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