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小军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侵袭性或高风险垂体瘤的病理分型、分子分型有什么临床意义?By 吴小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52人已读
1、稀疏颗粒性生长激素细胞瘤患者年纪较轻,可能有GNAS或种系AIP突变。
2、致密颗粒性泌乳素细胞瘤体积偏大,泌乳素水平高,口服多巴胺激动剂效果差。
3、不成熟的Pit1系肿瘤不易全切,容易复发。
4、嗜酸干细胞肿瘤对多巴胺激动剂和生长抑素类似物药物效果不佳。
5、零细胞腺瘤、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Crooke瘤和稀疏颗粒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的侵袭性较高。
(文章译文部分内容来自张楠教授公众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