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南国新
南国新 主任医师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 小儿骨科

蟹钳指术后继发性畸形的手术治疗

124人已读

病例资料

暑期同时收治2例多指术后继发性桡偏畸形的病例,均为右手。1例为4岁,2年前在某三甲医院手术,术后不久即出现偏斜畸形,并逐渐加重。桡偏度约40°,根据术前X片判断术前为蟹钳指。另1例为6岁,5年前在某三甲医院手外科手术,据家属讲当时为蟹钳指畸形,专家为其做了两个拇指“融合术”,从拇指外观看,指甲遗留合并后的痕迹,较宽大。桡偏约70°,末节粗大,近节较细,掌骨头桡侧突起明显。2例病例家长均认为严重影响功能和孩子心理健康,强烈要求矫形治疗。2例病例均为知名医院专业医生所为。充分说明我们对蟹钳指的认识还不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原因分析

早在10多年前,笔者刚入职小儿骨科行业不久,就发现许多多指术后继发性畸形病例。当时本人没有方向,除了骨折允许做做,其它手术基本没有机会。在迷茫之际,一看到没有人搭理的多指继发畸形,立马引起了本人的好奇与关注。一上级医生门诊遇一Z字畸形,问能做不,我没有来得及思考,马上肯定。这玩意无非就是把它扳直,没有啥难的。但拿到手后,翻了很多书也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查文献,这方面的报道太有限。经过仔细检查病人,发现拇指桡侧除有瘢痕挛缩外,当他屈曲拇指时,感觉桡侧有一条索样东西在动,这部位除了屈肌腱再没有什么结构。因此出于好奇,找了B超室医生,超声证明是肌腱。当时很兴奋,推测桡偏的原因应该是肌腱附着点在病理解剖方面发生了问题,术中解剖发现的确如此(上图所示)。根据患者母亲的描述,应该是蟹钳指畸形。随后的工作中,我们大胆地对蟹钳指进行了病理解剖研究,发现所有蟹钳指都存在屈肌腱附着在侧方的现象。这应该是术后导致末节桡偏的关键所在。后来我们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连续发表领导四篇关于蟹钳指的文章,随着病例的增多,我们后来在J Hand Surg Eur Vol.连续发表了两篇这一类型的文章。由于当时对蟹钳指认识不够,我们把它都称作Wassel IV-D型,事实上,在后来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蟹钳指都是III型,很少有IV型的。

搞清楚病理解剖之后,我们将蟹钳指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发育良好型,即被保留拇指的甲宽大于或等于对侧的70%;另一种为小于70%。前者我们将被切除拇指的肌腱从附着点带点骨片,移至被保留拇指的尺侧。后者我们对其采用B-c法,详见蟹钳指的分型与手术治疗。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们又发现一种新的类型,即通常被保留的尺侧拇指呈三节,详见一种新的蟹钳指类型。因此目前我们将蟹钳指分为三种类型。

屈肌腱附着于拇指桡侧。


这是第二例,切除被合并的多余的末节指甲和骨骼后,见肌腱附着于桡侧

手术治疗

第一例将其桡侧部分肌腱劈下一半,并带部分软骨片,移植至尺侧,并在近节远端尺侧进行截骨矫形,克氏针固定

第二例,因为桡侧切口瘢痕挛缩,首先对其挛缩部位Z字成形。然后解剖暴露屈肌腱,切除多余的指甲及骨骼。

切口设计

肌腱附着于桡侧,劈其桡侧一半,移至尺侧

紧缩尺侧关节囊,克氏针固定

小结

第一例病例术者对拇外展肌处理的比较好,因此没有明显的掌指关节尺偏畸形,故未造成Z字畸形。而第二例则不同,术者将桡侧拇指的基底完全保留,可能是担心拇外展肌切下后不好固定,为保留拇外展肌而保留了近节基底,导致掌指关节尺偏,掌指关节外侧明显突起。本次手术因家长不接受掌骨截骨,术中未处理,故残留尺偏畸形。

对于大年龄和成人的蟹钳指处理则有所不同,单靠软组织的平衡是达不到矫形效果的,术中必须涉及到截骨矫形。但软组织的平衡仍然至关重,至于多大年龄做必须做骨性手术,目前没有定论,应该视术中情况而定。


南国新
南国新 主任医师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 小儿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