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江荣才 三甲
江荣才 主任医师
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脑疾病何其复杂—探索机理和研发诊疗需并行

41人已读

2024年1月18日门诊,让我感到心情愉悦。因为有4位老患者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病例1.是一位81岁的来自河北千年古城保定的患者。我还记得他儿子第一次找我就诊时,是2023年7月。当时他非常着急,满脸疲惫。原因是他父亲患胃癌,于2023年5月在天津肿瘤医院做了手术和免疫治疗。但是术后因进食少、贫血、血细胞减少等因素,头晕摔倒1次,然后出现行走不稳,走路乏力,头晕头痛。在外院确诊为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因各种外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担心头部手术会对老人不利,被同行推荐来找我治疗。

从7月13日入院接受他汀加地塞米松加头颈淋巴按摩治疗,到7月20日,仅仅7天,老人家逐步从基本不能独立行走和面有菜色,转变为精神良好,可以独立下地行走。尽管他的血肿吸收还不是很满意,但是我根据经验认为他完全可以吸收。于是让老人家出院回河北治疗。今天门诊,他带来了1月6日在当地检查的CT片,显示血肿已经接近完全吸收(图1)。老人家除了听力不好之外,从保定坐高铁到天津,一路是走着来的,精神矍铄。父子俩满面笑容地回去了。

图1

病例2.是一位来自天津本市的老人,今年70岁(我在抖音平台误记他为80岁)。老人家于2023年8月不慎摔伤头部,后逐步行走不稳,左手握力下降,睡眠差。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确诊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很快做了手术。但是,术后约19天,复查头CT见血肿再次出现,开始接受他汀治疗。2023年9月27日慕名找我治疗,复查结果显示血肿较上次增加。开始接受我的独门绝技他汀加地塞米松加头颈淋巴按摩治疗,眼见他的血肿逐步减少。

今天老两口一早来做第四次复查,结果显示他的血肿已经完全吸收(图2)。他的治疗虽然也历经了约4个月,但是只先后查了4次头CT,化验在社区完成,治疗完全门诊用药,总花费不到2000元,有医保,自己交的钱应该更加有限,是我治愈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花费最少的患者之一。老人家非常高兴,临走出我门诊时,问我,我可以恢复跑步锻炼吗?我不禁为老人这样的生命活力感到震动,笑着跟他说,您要争取活到100岁。老两口大笑离去。

图2

病例3.是一位天津退休工人,今年62岁。他同样是胃癌在其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一系列治疗后,无明显诱因导致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他在2023年7月15日找我看时,面色发黄,贫血貌,精神很差。我查看他的病理报告是混合印戒细胞癌。这是胃癌中最凶险的分型之一。复查头CT显示巨大的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线已经明显偏移。我不敢让他离院,立即收他住我的NICU。他这种血肿无论遇到哪位神经外科医生,一定是要他紧急手术的,但是,由于前期胃癌治疗花费颇多,而且又是最恶性的癌种,他和他的家属坚决不肯手术。

我只好采用药物治疗。经过1周左右的他汀加激素加头颈淋巴按摩,他的血肿略微缩小,精神状态转好,坚决要求出院。出院后多次复查,见血肿在缓慢吸收。还一度出现了肝功能障碍,经过我的药物调整逐步恢复好转。今日是他在我这里治疗的第6次复查,见血肿已经完全吸收(图3)。当得知他已经无需再针对血肿治疗时,他们夫妇俩激动不已。但淳朴的他们不善于表达,只是一声声说谢谢。与我告别时,我看到患者的眼中有泪幕闪光。

图3

病例4. 是河北邢台的患者,他今年已经80岁。2023年的7月17日因车祸导致双侧硬膜下积液,左前臂骨折。他于2023年10月4日行走乏力,言语含混,被确诊为双侧硬膜下血肿,在当地做了钻孔引流。术后2月后复查仍然有少量血肿,开始接受我的单药他汀治疗。老人家心脏还有2个支架,不得已停用他长期口服的氯吡格雷。这次复查,显示血肿已经较上一次进一步缩小。我开始谨慎恢复他的氯吡格雷使用。他和他的女儿满脸含笑离开了我的门诊。

我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已经超过10年,治疗了上千例患者,有效率超过90%,但也确实遇到棘手难以治愈的患者。总体感觉,该治疗肯定对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利大于弊。尽管药物治愈有的需要持续半年多,最少的也要1个月左右。但是,治疗好转后,多数患者就症状轻微或者几乎没有症状,基本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因此,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

我跟我的老师张建宁教授探讨下一步研究计划时,他坚持要我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其机制。我同意机制研究非常重要。但是,限于我们团队的规模和现有条件,要彻底弄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制非常困难,因此,我一直以来,一边努力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一边努力总结临床经验,积极优化治疗方案,尽量做到个性化治疗。

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我并非完全主张放弃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始终是保障该疾病患者安全的一道最坚实门槛。我的治疗经验告诉我,绝大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确实可以以药物治愈,但是,始终要警惕出血突然增加导致的生命危险。因此,神经外科才是这类患者最好的治疗专科。

我除了每天都在思考如何从基础研究角度揭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制外,还经常思考临床中亟待我回答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同样是头部外伤,同样是有脑萎缩,有的患者就发展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有的则不会?

2.为什么部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会发展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而有的则不会?

3.为什么有的患者对他汀治疗或者对他汀加激素治疗很敏感,有的则非常迟钝呢?

4.我们是否可以,又如何做到在开始药物治疗前就准确判断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敏感程度?

我只是一个医生,对1+1=2这样的终极数学问题不感兴趣,对黑洞、星球爆炸等地球来源的终极物理问题不感兴趣,但我却对现代数理统计、AI分析等非常感兴趣,对发病机制研究感兴趣,因为我的这些疑问,终究可以在数理统计和AI分析中得到答案。发病机制研究是基础研究,它是个无底洞,作为大学医院的医生,我们必须走在基础研究前列,基础研究一刻都不能停;但是临床研究可以直接拿来用,太多的患者需要我们拿出切实有效的临床研究成果。二者并行是正道。

感谢所有推荐患者给我的同行,感谢信赖我的所有患者。

专家介绍

江荣才 教授

  •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海河医学学者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常务副主任,科副主任,NICU主任
  • 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医学会神经重症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脑外伤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颅脑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神经外科学创新与转化分会首任会长
  • 擅长复杂重型脑外伤、脑出血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疗。
  • 是他汀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主要发明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超1000名,总治愈率约90%


江荣才
江荣才 主任医师
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