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胃镜检查报告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胃镜检查越来越普及,很多人对自己的胃镜报告上的术语搞不清楚,即使百度了也是稀里糊涂,希望这篇科普文章能够解开一些人的心结。
看胃镜检查报告首先要看有没有做组织活检,如果活检了的还会有一张病理诊断报告单,如果没有做组织活检,也就没有病理诊断报告,说明做胃镜检查的内镜医师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排除恶性和潜在恶性的疾病,至于胃镜报告上的不同描述,不管是溃疡、糜烂或者是充血水肿,都只是良性病变的不同表现,不必过于担心。
再就是做了活检的怎么看病理诊断报告,如果病理报告中是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就不用担心了,说明病变是炎症,炎症就是身体对外来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刺激的反应,是为了降低损害和修复组织才发生的。
如果病理报告中如果是萎缩性胃炎,意味着炎症不可恢复,萎缩性胃炎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但还不至于过度紧张,尤其是对老年人,萎缩性胃炎可能是正常的退化过程。但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需1年左右随访一次, 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6 个月左右随访一次, 而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立即确认,证实后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酌情行内镜和病理随访。 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几率约为0.5%-1%,而低级别内瘤变大部分可以逆转的。因此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其预后是良好的。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直接药物预防其癌变,但是祛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纠正其病理状态,起到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
如果病理报告中如果是慢性溃疡,那就不用担心了,说明溃疡是良性溃疡,只要正规抗溃疡治疗就可以了。
病理报告中如果是肠上皮化生,就是胃黏膜上出现了肠黏膜的结构,只要定期复查胃镜,肠化黏膜不增大,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肠化的细胞还是会照正常的生老病死,不会无限都增生,也不会像癌细胞那样转移。
病理报告中如有不典型增生(atypia)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表现为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排列紊乱,极向丧失。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形不规则,核分裂像增多(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像)。细胞具有一定程度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但无肿瘤性质。
病理报告中如果是异型增生(dysplasia):指黏膜上皮和腺体的一类偏离正常的分化,形态和机能上呈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也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
病理报告中如果是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是指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提出是强调这种癌前病变的本质是上皮内肿瘤的形成。
WHO 在 2000 年出版的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明确表示对包括结直肠在内,还有子宫颈、胃、泌尿道、前列腺、乳腺等器官中肿瘤统一采用「上皮内瘤变」取代原来所用「异型增生」的名词。
胃黏膜上皮内肿瘤具有细胞和结构的异常,具有明确肿瘤性增生特征,但尚无侵袭性生长的证据。
还有一种不需要活检的胃镜报告,胃黏膜下隆起性病灶。 如1、腔外压迫:正常器官的压迫或腹腔其它部位的肿瘤,比如胰腺的囊肿、胆囊肿瘤等等压迫,B超或CT检查有利于鉴别。 2、囊性包块或血管。这种情况多见于囊肿、血管畸形等等,多属于良性,一般不需要处理。 3、实质性肿块。多见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等等,从大小可以几毫米到几公分不等,常常需要借助超声胃镜、CT等进一步检查,具体性质往往需要术后病理明确。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胃镜检查的结果与病人的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没有什么关系,并不是自己感觉不舒服就病变越重,当自己感觉和胃镜结果不符合的时候,需要注意排除其他疾病的胃肠道表现。
本文是丁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