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抽动症的诊断治疗
儿童抽动障碍又称小儿习惯性痉挛综合征、抽动综合征、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时期(常见 4 至 7 岁)的,一种运动性(做出异常动作)或发声性(发出异常声音)的肌肉抽动性疾病。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时期发生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疾病,在学龄儿童中的发病率大约为5%-24%,好发于10岁以内儿童。
PART
01

2.抽动障碍分类: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其中运动性抽动指由于肌肉运动产生的抽动,做出异常动作,如眨眼、挤眉、斜视、撅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鼓肚、旋转身体、蹬腿等;发声性抽动指发出异常声音,如清嗓子、吸鼻、咳嗽、喉咙呼呼作响、发出怪叫,甚至出现吼叫、骂人、重复语言等不自主的、刻板的、爆发性的表现。症状的轻重常和精神紧张程度相关,患儿常于紧张、疲劳、焦虑等情况时加重,精神放松或休息后症状可消失。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3.针灸如何治疗抽动症?
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症可以改善症状,轻症患儿可以治愈。
体针疗法:体针是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各部位经脉腧穴的一种方法。其临床防治儿童抽动障碍常选用神门、内关、太冲、合谷为主穴,根据不同症状选用配穴。
头皮针疗法:头皮针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头部特定部位以治疗全身病证的一种方法。中医脏腑经络理论认为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百脉所通,且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认为大脑皮层区域中枢主司着人体的视觉、听觉、精神、思维、逻辑等功能。其临床防治儿童抽动障碍常选用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头部舞蹈震颤区、精神情感控制区、百会、四神聪、风池、印堂等主穴。
耳针疗法:耳针是指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现临床上多用耳穴压豆代替。耳廓上分布十二对颅神经中的耳大神经、枕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等,故刺激耳穴可通过中枢神经调控人体的思想、意识、运动的活动及脏腑、肢体、器官的功能。其临床防治儿童抽动障碍常选用主穴是皮质下、神门,心,肝,胆,肾,脾,脑干,耳尖等来治疗。

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采用短毫针、掀针、耳穴压丸等多种针刺法,根据患儿的体质,运用中药和针灸治疗采用辨证论治及综合治疗法。结合抽动障碍患儿症状和体征选用特定腧穴达到平肝潜阳、滋阴补肾、柔肝息风、安神定志的作用,调整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改善患儿身体状况和疾病症状。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