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威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被低估的健康杀手——睡眠呼吸暂停

发表者:傅海威 人已读

患者李先生自述:从事房地产中介的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偶尔听到室友抱怨他“鼾声如雷”,他也都以“自己白天工作太累”应付了过去。但渐渐地,李先生逐渐发现自己变得嗜睡,无论上班还是休息日,稍微停下就会犯困。

“有一次开车和爸妈回老家,在高速上开着开着就困起来了。”李先生回想起来,心有余悸,“一家人都坐在车上啊!”

彼时,李先生并不知道,这一切都与其睡眠时的呼吸暂停有关。


据《柳叶刀呼吸医学》2019年发布的报告,经过估算,全球有十几亿人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16个样本国家中,我国的患病人数居首位,达1.76亿,疾病负担不可小觑。但即便如此,这一疾病对于不少人而言,依然很陌生。

被轻视的“打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为打鼾、睡眠期间呼吸停止、日间嗜睡等等,睡眠中平均每小时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的次数超过5次,就能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就医前已有一二十年病史的患者并不少见。”

海威睡眠中心提示睡眠呼吸暂停往往会导致机体发生许多病理生理变化,其中慢性间歇性低氧通常会导致患者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因为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薄弱,往往并不会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归结到“打鼾”。

治疗漫长

李先生的多导睡眠监测报告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的最低血氧饱和度仅57%,最长呼吸暂停时间为48秒,一小时呼吸暂停100余次,相当于睡眠过程中的每分钟他都出现了呼吸暂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多种病因及危险因素,包括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悬雍垂过长或过粗、舌根后坠、下颌短小等解剖异常,也与性别、年龄、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种种因素使得这一类患者往往上气道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睡眠时呼吸上气道塌陷。”海威睡眠中心提示正是因为这一疾病的病因复杂,治疗起来也难以“一蹴而就”,仅靠单一治疗手段难以取得好的疗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主要分三个方向

一是减重、戒烟戒酒、更换体位等行为上的改变,这一改变必须贯穿始终;

二是使用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口腔矫治器等,

三是外科手术,但手术要求有一定的指征,而且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

疾病负担重

即使有意愿接受呼吸机治疗,不菲的费用仍是横在很多患者面前的一道坎儿。

体重将近230斤的小明(化名)家里有两台呼吸机。最初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时候,他做了许多功课,大到品牌专业度和口碑、小到面罩的尺寸和佩戴舒适度等,“货比三家”后,挑选了一台进口的机器,自费14000多元。

昂贵的价格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即便号称“体积小”“便携式”,这台售价不菲的机器仍然有十几本书那么重,常常出差的李昂不能随时带在身边。所以他又花了7000多元购买了一台便携式的呼吸机。

但即便如此,困扰李昂的睡眠问题仍然没有快速解决。“戴着呼吸机睡觉本来就不舒服,而且机器本身噪音也不小,影响了睡眠质量,另外,睡觉时也不可能一动不动,只要一翻身面罩就会松脱,就像没戴一样。”

其实,无论对于临床医生还是患者而言,戴上呼吸面罩,往往也只是完成了治疗的第一步,患者的依从性在改善预后中也极为关键。

海威睡眠中心介绍,“目前认为,依从性好的标准是每晚至少使用4小时,每周至少70%的夜间使用,它的使用时间与嗜睡、生活质量、血压的改善有着直接的关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使超过90%的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恢复正常。”

“提高依从性是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探讨并希望改进的问题,需要医护患三方的共同努力,要加强对疾病的宣教,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的危害,以及治疗后能带来的益处,同时还需要做好随访工作,使患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而设备优化,使用起来更舒适便捷,患者获得良好的体验,也有助于依从性的改善。”

我国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率亟待提高

“睡眠呼吸障碍已逐步成为公认的常见病、多发病。提高患者对睡眠呼吸障碍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对于患者而言,确诊以后,除了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多位专家均建议,睡眠呼吸暂停应该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进行防控。

目前公众对睡眠呼吸暂停的认识度仍然较低,而具有诊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又面临患者预约检查和门诊随访的大需求、长周期等难题,且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耗时费力,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则多年未进医保,这些都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一定影响。

应加强睡眠呼吸学科建设,临床医师需要对其相关的睡眠和睡眠呼吸问题给予必要关注,并对临床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化,加强远程医疗在睡眠呼吸障碍诊治当中的应用,提高我国睡眠呼吸障碍的诊疗率。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减轻患者疾病负担,鼓励新兴的药物治疗手段加快研发,打破目前治疗方法较单一的困境。

监测诊断设备的改良也应提上日程。“多导睡眠监测需要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在医院睡一晚,在头部、鼻、口、胸腹、肢体、指尖等多部位连接监测设备,但临床上这种睡眠呼吸暂停诊断的方式受睡眠中心房间及设备数量等多方面问题的制约,难以大规模、高效率地开展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临床需要更准确、便携、操作者友好的监测设备,以提高诊断效率,减少医疗投入。

傅海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江南院区)

睡眠科主任 、耳鼻喉副主任医师

师从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鼻科主任李云川教授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睡眠协作组委员

海峡两岸睡眠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委员

东北三省儿童睡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慢病学会耳鼻喉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