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潘霄 人已读
新年过后,我们长征医院的心理门诊又开张了,今天门诊看了四五十个孩子,80%都是这样的表现:“春节假期玩得挺好,心情也不错,情绪也很稳定,人际交往也正常,但是马上开学了,孩子又开始出现心情烦躁、担心上学、害怕恐惧、入睡困难、不想吃饭等表现,严重的还会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躯体表现”。
一批批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带着愁眉苦脸的孩子来到门诊,问题出奇的一致:孩子这样子,怎么办?
开学焦虑的孩子
一、开学焦虑表现
以上表现属于开学焦虑,是焦虑情绪的一种表现,很多时候孩子上学适应几天就好转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焦虑症。(如果孩子问题很严重,需要正规医院的医生进行评估后方可诊断焦虑症)
二、开学焦虑原因
1. 孩子现在学业压力确实大(6点起22点回,成年人也受不了)
2. 孩子对压力敏感,容易担心害怕,有预期焦虑:怕学业压力大,疲劳,累;怕学习成绩差,跟不上,丢人;怕人际关系不好,孤独,没劲
3. 孩子患有抑郁症、焦虑症,还没达到康复的程度
三、开学焦虑对策
1. 先行动再思考,行胜于言
很多孩子性格上就比较焦虑,总是容易担心,他们害怕上学其实是脑子里面把困难想的太多,把学习带来的收获选择性忽略,把同学的无心之言当做对自己有意见,这其实是焦虑性的选择性消极关注。
要打破这种选择性消极关注,最好的做法就是行动。
父母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如果值得做,先做了再说,做了再思考利弊得失。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件事情真的发生不好的后果的概率其实不到10%,90%都是好的结果。
父母告诉孩子:先做,就是选择性忽视那些可能发生的不好的结果,边做边思考,边做边复盘。
清华大学的精神叫做“行胜于言”,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清华大学的“行胜于言”
2. 有合理目标,锻炼“钝感力”
钝感力是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一个名词,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
在孩子这里,钝感力就是不会太在意一次考试的得失,不会在意一句话有没有让同学不开心,对老师的一句批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钝感力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新学期的新目标上,这个目标是对孩子的现状来说合理的,是和家长一起制定的,不是理想化的和标准过高的,比如提高几个名次、什么功课提高多少成绩甚至是能够每天坚持去上学或者能在学校呆下去。钝感力就是把目光盯在目标上,其他和目标无关的人际关系、老师评价什么的,都扔到一边去。
村上春树说过:我长跑的时候,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想着如何跑到终点,而不是去感受跑步带来的疲劳感。这就是钝感力的最好说明。
3. 关注积极面,不掉入消极的陷阱
很多家长都是习惯去找问题,用“问题思维”去养育孩子,这样只会带来孩子的焦虑和反感。面对开学焦虑,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
3.1 找自己的优点和积极面,不要老看到的是自己问题和缺点
3.2 找新学期的兴趣点,比如可以见到非常想念的同学、新学期要学一门很有趣的课程、要去哪里旅游、有什么研学活动、要去学一个什么技能等。
4. 家长和孩子一起准备,不要只要求孩子
家长不能只是动动嘴皮子:你看xxx都开始准备上学了,你就知道天天玩,还不赶紧调整一下?或者说:新学期开始了,这学期能正常去上学了吧?都玩了这么长时间了,还不收收心,准备下开学?
我们可以这么说:新学期快开始了,这几天我们调整一下,一起聊聊新学期的规划
还可以说:快开学了,我们一起整理一下你的书桌吧!(把上学期的书籍材料收纳起来)
5. 一般化技术,不把焦虑疾病化
其实现在的中小学,学习压力大、作业多是常态。
父母可以说:
“大家都一样焦虑的,那么辛苦谁不焦虑,焦虑很正常的,我们只要保持跟上大部队的节奏就可以”
“学习都要努力的,也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是一笔财富,人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6. 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
如果孩子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诊断,确实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那么就需要遵医嘱规范治疗,等待孩子心理康复以后,再谈要求,再谈复学。
以上措施是面对开学焦虑,父母可以尝试的事情,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很多孩子的开学焦虑背后往往是长期父母养育问题带来的性格问题,也有的孩子实际已经患上心理疾病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了,上述措施并不能快速起效。
行胜于言,父母行动起来,科学的对待开学焦虑。
本文是潘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