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陈献韬 人已读
1883年,Carl Hueter首次报道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DAA)。DAA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恢复更快、疼痛更轻的优势。但大多数研究报道,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并发症相当高。仰卧位DAA和牵引床的使用可导致高达14.5%的并发症发生率,如股骨和转子骨折、股骨和髋臼穿孔、脱位、感染和伤口愈合问题。为了降低并发症,侧卧位DAA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骨盆倾斜,侧卧位容易出现臼杯位置不当的问题。
手术的原则与目标:
通过缝匠肌和股直肌(股神经支配)与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臀上神经支配)之间的肌肉/神经间隙暴露至髋关节前方。髋关节外侧结构特别是大转子(GT)和髋关节外展肌的完整性得到保留。改进直接前入路技术,目的是方便髋和股骨假体的安全植入。
优点:
缺点:
适应症:
禁忌症:
译者注:此适应症和禁忌症为原作者意见,仅供参考。
患者风险告知:
常规手术风险,如深部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脱位、异位骨化、双下肢不等长等。
手术入路相关风险,如浅表伤口感染、慢性皮肤刺激或真菌感染,尤其是肥胖患者;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伴有股骨外侧近端感觉异常/麻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出血。
麻醉和体位:
侧卧位
手术技术:
自髂前上棘(ASIS)外、远2~3cm处,向髌骨外缘做直切口,长度因人而异。
切开皮下组织,显露阔筋膜张肌(TFL)表面的筋膜,筋膜切口位于肌腹正中,向外牵拉阔筋膜张肌进入深层。
用弯Hohmann骨撬放置在大转子(GT)上向外牵开阔筋膜张肌,显露与缝匠肌之间的间隙。
确定股直肌的外缘,并在其外缘切开深筋膜,识别并结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
沿股直肌肌腹向近端剥离显露其反折头,在股直肌反折头和髋臼之间放置钝性骨撬,充分显露视野;向内牵拉股直肌,可以看到内下方关节囊表面的髂囊肌。
从外向内锐性分离髂囊肌与关节囊,并向近端和远端延伸,直到清晰显露关节囊的内下方。一把钝Hohmann骨撬放在关节囊内下方,一把放在外上方,完整显露关节囊,在大转子上再放一把拉钩,充分切除关节囊表面的纤维脂肪组织。
自髂前下棘( AIIS )至大粗隆( GT )前结节方向沿股骨颈长轴“T”形切开,底边沿股骨转子间线切至股骨矩内侧,此处可触及小转子( LT )。继续分离关节囊,上切至股直肌反折头,下至大转子基底部,以便为股骨颈截骨和股骨头取出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股骨颈截骨前,将两枚钝Hohmann骨撬置于股骨颈上下缘以保护软组织。
按术前计划的股骨颈水平进行截骨。截骨平面通过尺子测量到小转子(LT)的距离或由钝Hohmann骨撬的宽度进行估计(包括囊的厚度)(a)。
股骨头用“勺形”骨撬插入股骨颈外后方,取头器取出股骨头(b)。
为了暴露髋臼,一把大弧度骨撬(右)放置在髋臼后缘,眼镜蛇双尖骨撬(左)放置在髋臼后壁下缘,一把窄的Hohmann骨撬放置在髂前下棘(AIIS)的前端边缘,牵开紧张的关节囊,并保护下面的髂腰肌腱。
通过切除盂唇、骨赘、圆韧带残端,确定真正的髋臼底和“泪滴”。
按照术前计划确定髋臼假体植入角度,倾斜45°,前倾约15°。观察髋臼前壁骨赘遮挡,避免假体对髂腰肌腱的刺激,但这可能会导致臼杯前倾增大。
弯骨撬放置在大转子(GT)上便于暴露股骨近端。下肢外旋,以便双齿骨撬能够放在股骨矩区域。将股骨向前提拉,另一把双齿骨撬放在大转子外上方。
下肢进一步外旋,在股骨颈截骨端内侧放置双齿骨撬,进一步松解大转子(GT)鞍区(外上方)的关节囊筋膜组织,以增加股骨的活动范围。双齿骨撬插入大转子GT臀小肌层面,继续松解,直到股骨近端被足够抬起,以允许股骨髓腔锉进入。在某些情况下,松解梨状肌窝的闭孔内肌腱对于更好地实现股骨近端抬高/向前活动是必要的。
作者建议在植入股骨假体试模后需要在各个角度屈伸旋转,评估软组织的张力、偏心距和关节稳定性,最后再植入假体。对手术区进行灌洗后关闭刀口,不常规使用引流管。
术后管理:
错误、危险和并发症:
本组结果:
综上所述,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在大、小转子周围细致地松解关节囊,术中并发症和假体安装是安全的,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和满意度较好。
原文来源:Camenzind R S , Stoffel K , Lash N J ,et al.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hip joint in th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for joint replacement[J].Operative Orthopädie und Traumatologie, 2018, 30(6):1-10.DOI:10.1007/s00064-018-0550-z.
本文是陈献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