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腺内异位副脾,容易误诊的“胰腺肿瘤”
病历:
患者为 74 岁,男性,右上腹疼痛 1 天余,呈持性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黄疸,无腹泻、黑便,小便正常;门诊彩超示: 胆囊内泥沙样结石。有高血压及脑梗死病史多年、长期服用复方利血平片及复方丹参片。胰腺肿瘤五项:未见明显异常。

胰腺肿瘤五项
入院后行 MRI 检查发现胰尾部异常信号:T2WI、T2WI-FS 及 DWI 信号同脾脏实质,T2WI-FS 信号未见明显改变,T1WI-双回波序列信号明显减低。


遂行上腹部 CT 平扫+增强+三维重建检查如下:


CT 所见胰尾部等密度结节,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富血供改变,边界清楚,各期近似脾脏实质强化程度,且高于胰腺实质。
术中所见:胰尾近脾门处触及约 2 cmx2 cm 大小质硬包块,未浸润出胰腺腺体外,左侧与脾门处无浸润。
病理结果:胰腺内副脾结节。

胰腺内异位副脾
副脾是脾脏最常见的先天发育变异,发生率约 10%-30%,由胚胎第 5 周时位于胃背系膜中的胚芽融合失败所致,位于正常脾脏之外,脾门区最常见,其次为胰尾部,也可发生于腹腔其他部位。胰腺异位副脾(Intrapancreatic accessory spleen,IPAS)临床罕见,属于良性病变,一般无临床症状,常因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
影像学特点
部位:多位于胰尾部距尖端 3 cm 内,背侧生长为主。
大小和形态:通常较小,单发,一般在 1-3 cm,多呈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
密度/信号:一般与主脾脏密度/信号一致,略高于胰腺实质。
增强特点:增强扫描 IPAS 的各期强化方式与主脾脏基本一致,是诊断 IPAS 的重要依据,相关文献报道绝大部分 IPAS 在增强扫描各期强化程度均高于临近正常胰腺组织。
鉴别诊断
IPAS 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但仍需与来源于胰腺的部分实性肿瘤相鉴别。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发好于青年女性,20-30 岁多见,有「女儿留」 之称,多见于胰头及胰尾部,一般体积较大,密度常不均匀,具有完整的包膜,内部常可见囊变、坏死或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包膜强化明显,囊性部分无强化。

43 岁,女性,胰腺体尾部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功能性及无功能性,功能性者一般体积减小,密度均匀,肿瘤为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该类患者常分泌相关激素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无功能者,病灶常较大,易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55 岁,女性,胰尾部神经内分泌肿瘤(G2)。
胰腺癌: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胰头部,为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呈延迟性强化,常伴有胆总管及胰管扩张,显示「双管征 」,实验室检查 CA19-99 常升高。

51 岁,男性,CA19-9:1319,胰尾癌侵犯脾门诸结构。
小结
IPAS 属于先天变异,系良性病变,当影像检查发现胰尾部圆形、类圆形较小结节,边界清楚,密度/信号及强化模式与主脾脏一致时,结合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应考虑到 IPAS 可能,临床一般以随访复查为主要诊疗手段,无需手术,因此术前正确合理的诊断可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转载:丁香园影像时间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