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民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你真的得了双相情感障碍吗

发表者:刘佳民 人已读

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他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这种疾病,3月30日被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随着双相情感障碍越来越多的被大众关注,这种疾病也开始变得“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这样的疑问:“我从小精力旺盛,总爱花钱,还喜欢出去玩,我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我情绪不稳定,容易emo,一点儿小事就能惹到我,但过一会儿又开心了,我是不是得了双相情感障碍?”“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摔东西、喝酒、划手自残,我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医生给我开了心境稳定剂,却说我不是双相情感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需要精神科医生全面的评估和鉴别,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几个要点


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需要满足“反复出现”以及“明显紊乱”,情绪波动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均要满足相应的要求。





情绪波动示意图


反复出现


“双相”顾名思义,两种情绪相,即抑郁相和躁狂相(或轻躁狂)反复出现,通常在两次发作期间有明显的缓解期。

● 躁狂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力体力旺盛、活动增多等;

● 轻躁狂较躁狂的破坏性减少,愉悦体验明显,表现为没有烦恼、乐于社交、兴致勃勃、活动计划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等;

●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精力体力下降,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


程度显著

这种情绪的紊乱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正常的情绪起与落,是显著超出正常的。

波动幅度大:不同境遇下情绪在短时间及一定范围内波动是正常的,如同湖面在微风吹过泛起涟漪,稍后又归于平静。如果用数值表示情绪高低,正常人的情绪值可能在-3分至+3分波动,那么如果达到-10分到+10分的波动幅度,就可能达到了情绪“明显紊乱”。(见情绪波动示意图)

具有破坏性:破坏人际关系,带来职业或学业问题,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能被其他人注意到: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紊乱即使是轻躁狂发作也是能被他人注意到的。比如“看起来格外高兴,像变了个人一样”。

持续时间

躁狂发作至少持续1周,轻躁狂至少持续4天,抑郁发作持续至少2周。

综上,只有情绪波动的症状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才考虑可能符合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与其他疾病鉴别很关键

除了躁狂和抑郁的典型症状外,双相情感障碍还有一些非特异表现,需要与多种疾病鉴别。

注意分散,活动过多需要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鉴别。这种疾病常在幼儿期就开始出现,且持续存在,不伴有情绪的周期性变化,没有明显的缓解期。烦躁、焦虑需与焦虑症鉴别。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的过分担心、紧张,常伴有心慌、出汗甚至轻微的肢体震颤,而不伴有显著的情绪高涨或低落。易激惹有一类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挑剔、容易发脾气,但常常也伴有活动或精力增加等其他特征性的表现。

在儿童青少年,有两个精神障碍具有显著的易激惹特点,需要与双相情感障碍进行鉴别:

● 如存在与处境完全不相称的严重的脾气爆发,且在爆发间期伴有持续的愤怒和易激惹,需要警惕破坏性心境失调;

● 如果以持续的愤怒和易激惹为特征表现,并总是伴随着争辩、对抗和报复的行为模式,需要考虑对立违抗障碍。

在成人,有两种人格障碍也表现为持续而普遍的易激惹状态,需要与双相情感障碍进行鉴别:

● 一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同时伴有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

● 二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易激惹的同时伴有持久的漠视并侵犯他人权利。人格障碍一般是从成年早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持久的行为模式,没有明显缓解期,这点与双相情感障碍非常不同。

另外,适应障碍、经前期烦躁障碍、一些不典型的抑郁症也可能存在易激惹,需要精神科专业的鉴别。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和青少年期,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情绪具有不稳定、易冲动的特点,青春期身体加速发育阶段达到性成熟,而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则相对延迟,心理上引起波动,这种波动性到成年期就趋于稳定了。因此,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更要谨慎贴上“双相”的标签。

不可从治疗药物逆推诊断

切记,即使使用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也可能不是“双相”。

精神科的治疗是对症治疗,存在某些症状时就可能考虑使用相应的药物去干预。如上面提到的一些疾病由于存在情绪的不稳定,医生也可能使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改善冲动,这并不代表患者就是“双相”了。

总之,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特点、疾病发作模式、年龄特点等多种因素,是一个非常专业和严肃的过程。因此,当怀疑自己可能存在双相情感障碍时,一定要及时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就诊,请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不要轻易给自己或别人扣上“双相”的帽子。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