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秋松
副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
不同治疗模式下的子宫肌瘤术后长期复发风险有哪些?
45人已读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通常在生育年龄的女性中更为常见,发病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尤其是在35岁以上的女性中更为常见。同时随着女性对生活质量及自身健康要求的提升,对保留子宫的治疗方式的关注度与需求度不断增加,需要医患双方在不同治疗模式的疗效获益、复发风险、术后康复、治疗费用等多方位进行深入探讨,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模式的利弊之后,方能让医者与患者在做出治疗决策时,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医疗方案。
近期来自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比较四种保留子宫手术治疗子宫肌瘤(通过腹部、腹腔镜或阴道的子宫肌瘤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消融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长期再次干预风险情况。
不同治疗模式结果情况
- 7年再次干预的风险分别为:子宫肌瘤切除术20.6%、子宫动脉栓塞术26.0%、子宫内膜消融术35.5%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37.0%。再次干预中有63.2%的患者进行了子宫切除术。
- 在每种手术类型中,再次干预率不受BMI、种族和民族或社区贫困指数的影响。然而,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内膜消融术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的再次干预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的再次干预率在已生育患者中比未生育患者高。
图A为不同年龄分层差异情况;图B不同生育情况分层差异情况。

子宫肌瘤4种治疗模式的术后累计复发率对比情况

子宫肌瘤不同治疗模式的术后累计复发率情况
不同治疗模式的长期再次干预风险分析
- 子宫肌瘤切除术(Myomectomy):研究发现,子宫肌瘤切除术后7年的再次干预风险为20.6%,这是四种治疗方法中最低的。这种手术方法通过直接切除肌瘤,可能因为更彻底地去除了肌瘤组织,从而降低了再次干预的风险。研究中提到,再次干预率在不同BMI、种族和民族、社区贫困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效果相对一致。
- 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UAE后7年的再次干预风险为26.0%,高于子宫肌瘤切除术。尽管UAE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但它可能不会完全去除肌瘤组织,这可能导致肌瘤复发或症状再次出现。研究还发现,UAE后的再次干预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接近绝经期,肌瘤的生长和复发可能性较低。守护生命的摇篮:子宫动脉栓塞术为子宫肌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 子宫内膜消融术(Endometrial Ablation):子宫内膜消融术后7年的再次干预风险为35.5%,是四种方法中最高的。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子宫内膜,而不是肌瘤本身,因此可能不会解决由肌瘤引起的所有症状,尤其是对于较大的肌瘤。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消融术后的再次干预率在不同BMI、种族和民族、社区贫困指数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 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Hysteroscopic Myomectomy):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7年的再次干预风险为37.0%,略高于子宫内膜消融术。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较小、靠近子宫内膜的肌瘤,通过宫腔镜进入宫腔内部进行切除,但可能因为手术视野有限或技术要求较高,无法完全去除所有肌瘤组织。研究中指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后的再次干预率在已生育患者中比未生育患者高,这可能是因为已生育的患者可能有更多或更大的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术
小结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切除术在长期内再次干预风险最低,而子宫内膜消融术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再次干预风险相对较高。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再次干预风险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差异可能与治疗方法的彻底性、肌瘤的特性、患者的年龄和生育史等因素有关。因此,只有经过充分术前评估与沟通,选择合适的患者人群,子宫动脉栓塞术方可发挥其最佳疗效,惠及广大子宫肌瘤患者。
本文是刘秋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