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果糖咋用?治疗便秘可以否?
导读
小儿便秘 是很多家长一直头疼的一个难题,如何用药更是摸不着头脑,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常用有效的小儿便秘用药推荐!

什么情况属于便秘?
临床上把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者排便间隔时间长且费时费力,排便时肛门有痛感称为便秘。

简单来说如果家中儿童近期出现以下情形就说明可能存在便秘:
(1)排便次数每周2次或更少;
(2)有排便疼痛或排干硬粪便的症状,粪便有时呈颗粒状;
(3)排粗大粪便,有时会导致马桶堵塞;
(4)排便费劲,如厕时间长,排便困难等。
如何用药解决宝宝便秘问题
治疗儿童便秘,主要应以调护为主。对于经过调护仍然存在便秘现象的儿童来说,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治疗。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有:
开塞露
开塞露的有效成分是甘油,属于刺激型泻药,通过肛门插入给药。

取5-10mL左右(婴幼儿用量可遵医嘱)的开塞露塞入肛门 ,同时捏住宝宝的肛门3-5分钟,一方面甘油可软化大便,另一方面还可以润肠、刺激肠蠕动来促进排便。
短期使用开塞露相对安全,长期使用很可能会使宝宝对其产生依赖性,形成没有强烈刺激就不肯排便的习惯。开塞露只能在急用的情况下遵医嘱使用。
乳果糖
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双糖,具有双糖的渗透活性,可使水电解质保留在肠腔内而产生高渗作用,起到湿润大便作用。同时,进入肠道后,肠道里的微生物会把它当成食物进行分解,从而促进肠道蠕动,保持了肠道内物质的流动性,达到通便的效果。但剂量过大可致腹泻,注意使用剂量。

乳果糖口服溶液是常用的通便药:6 个月到 1 岁的婴儿每天5ml,1~6岁儿童每天5~10ml,7~14岁儿童每天10~15ml。宜在早餐时1次服用,可根据患者情况酌减剂量。
乳果糖正常用法用量下较安全,不过因为肠道中的微生物在进行分解作用,会产生大量气体,会出现放屁、腹胀等不良反应。不过这些症状都是一次性的,不用太担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半乳糖和果糖不耐受、存在乳糖酶缺乏、半乳糖血症或者半乳糖吸收不良的儿童,不建议使用乳果糖。
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是环氧乙烷的寡聚物或聚合物,通常以平均分子量来命名。比如我们常用的治疗便秘的聚乙二醇4000散,每袋10g,使用剂量:儿童 0.4~0.8g/kg/天;成人及 8 岁以上儿童,每天 1~2 次,每次 1 袋;或每天 2袋,一次顿服,每袋内容物溶于一杯水(至少50ml)中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
(1)聚乙二醇适用于8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8岁以下的婴幼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注意在治疗过程中不应突然停用,应逐渐减量或以最小剂量维持。
(2)聚乙二醇属于等渗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引起脱水或者是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可能会出现腹泻的反应,一般停药24小时就会自动消失。
益生菌制剂
比如:枯草杆菌二连活菌颗粒(妈咪爱)或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等。

双歧杆菌可降低肠道pH值,刺激肠蠕动,改善粪便性状,从而有通便作用。因此,可使用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球菌的药物1~2周。
需要注意的是:
(1)由于这两种药物都属于活菌制剂,在服用时,应使用40℃以下的温水服用;若是同时服用抗菌药物,则应与抗菌药物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
(2)目前研究显示,益生菌可能可以改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缓解排便疼痛和困难,可作为功能性便秘的辅助治疗,但其疗程及安全性尚未明确。
(3)储存条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应于2~8℃避光保存;枯草杆菌二连活菌颗粒(妈咪爱),需遮光,密封,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如何缓解宝宝便秘?
调整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问题通常是造成儿童便秘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各种杂粮、燕麦、红薯、豆类,以及各种蔬菜。水果中,像猕猴桃、火龙果、桑葚、草莓这些有小籽的水果,促进肠蠕动的效果好。
养成固定排便规律
给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
排便反射一般在晨起或饭后,存在个体差异,如果儿童不能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或者排便时间不合适,则可能出现憋便,久而久之导致便秘的发生。
适量进行运动,刺激肠胃蠕动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同时也能促进肠道蠕动,使得儿童顺利排便。

平常可以多带儿童做一些骑自行车、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儿童顺利排便。
温水热敷,促进排便
宝宝排便困难的时候可以用温水给孩子洗屁股、顺时针揉肚子、用温热的小毛巾热敷一下肛门,都有利于促进宝宝排便。
以上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适用于便秘的急性发作症状。对于严重或长期复发便秘的儿童,需要及时就医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最后,药师提醒,便秘是儿童常见疾病,治疗便秘,药物通常不是第一选择,如果发现宝宝排便费力时,切忌给宝宝乱服用泻药、各种通便茶,建议先咨询医生确认是否便秘,再让医生给出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