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
发表者:刘昆 人已读
在一个深秋的午后,一位满脸忧色的母亲携带着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走进了我的诊室。她急切地开口道:“医生,请您看看我的孩子,他这样的举止已经有六年了,症状日益严重。”
我仔细观察着这个小男孩,他坐在凳子上,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的眉头紧锁,眼睛挤来挤去,伴随着一阵阵吼叫声,他的腹肌也在不断地抽动。
母亲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愤怒,她忍不住斥责道:“你就不能控制一下吗?不要总是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刚才在楼道里你那样,别人都在看你!”小男孩听了母亲的话,更加不敢言语,他试图强忍住自己的声音,但似乎越是如此,他嗓子里的吼叫声就越大。
看到这一幕,我急忙打断了母亲的话,轻声安慰道:“请您别太焦虑,孩子生病了我们一起慢慢找原因,只要我们坚持规律治疗,相信孩子一定能恢复健康。”我的话让母亲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她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
小男孩也似乎感受到了我的温暖,他抬头看了我一眼,那双充满恐惧与不安的眼睛里,透露出一丝信任与期待。我深知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这个小男孩一定能战胜病魔,重新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什么是儿童抽动障碍?
儿童抽动障碍是指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生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上肢、下肢,呈现多样化。抽动形式不断改变,抽动频度和程度在病程中呈现波动性特征。
为什么会得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是遗传因素、神经生化,还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紧张与焦虑的环境中,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外界的压力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就可能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生。
儿童抽动障碍该怎么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有着天然优势。中医认为抽动属于“瘛疭”“痉病”“慢惊”“风证”等病证范畴,病位定位在“肝”。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性喜条达恶抑郁。治疗上采用疏肝解郁、平肝息风的方法,顺应肝木的特性,临床观察发现疗效确切,且不易复发。
咱们回到故事的开头
我为孩子定制了一套健脾疏肝、息风止痉的综合治疗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不仅包括了精心炮制的汤药,还融入了饮食管理和生活习惯的辅导。
随着治疗的深入,小男孩的变化开始显现。那些曾经困扰他的抽动症状,就像被风吹散的云朵,逐渐消失在无形之中。他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不再易怒暴躁,取而代之的是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他的外在表现上,更体现在他的学习上。他的专注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成绩也随之跃升,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中药的调理下,小男孩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与活力。在持续了6个月的治疗后,我决定开始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进行为期3个月的巩固治疗。令人欣喜的是,这期间并未出现任何症状的反复。于是,在经过慎重的观察和思考后,我决定停药并继续进行随访观察。
时光荏苒,转眼间过去了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小男孩的症状始终保持稳定,没有再出现反复的迹象。他变得更加自信、开朗,能够自由地在这个世界中探索与成长。
结语
我深信,在医生的专业引领下,借助科学的生活管理和深入的中医疗法,我们能够携手帮助那些受抽动症困扰的孩子们找回他们的健康与快乐。让我们共同见证他们重获健康,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专家介绍
刘昆,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国医大师王烈教授,首都国医名师安效先教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曾在首都儿研所内分泌科(生长发育)进修。现为中华中医药儿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理事,北京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春期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北京市中医应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肾脏健康委员会青年委员。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参编论著10余部,主持并参与各项课题等20余项。
擅长: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抽动症、生长发育迟缓、性早熟、睡眠障碍等疾病的中医治疗与调理。
出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一、二上午,周四下午
特需门诊:周六下午
出诊地点:
周一、二上午 西苑医院门诊楼一层儿科门诊107诊室
周四下午 儿科门诊104诊室
周六下午 杏苑楼一层特需门诊137诊室
本文是刘昆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