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痛风,光控制饮食还不够!7个用药误区,很多人中招了还不知道
得了痛风,苦不堪言。那是吃不敢吃,喝不敢喝,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研究显示,我国痛风患者总数已超过 8000 万。痛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一旦发生就很难治愈,很多时候需要药物维持,那么痛风的用药误区都有哪些呢?
误区一:痛风药副作用大,能不吃就不吃
对于多数治疗痛风的药物,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率其实非常低(低于 0.01%)。而且,多数副作用是可逆的,只要定期监测,就可以早发现早处理。
但长期的高尿酸,会对肾脏、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转的持续慢性损伤,最终会导致尿毒症、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后果。
总而言之,痛风药的那点副作用,与高尿酸对身体的损伤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误区二:只要关节不痛,尿酸水平再高也不吃药
关节不痛,暂时是没什么不舒服,但高尿酸可能导致的后果不容忽视。
研究发现,尿酸水平越高,5~10年内痛风的发作风险越大,尿酸水平在9 mg/dl(1 mg/dl=59.48 μmol/L)以上的患者痛风发作风险约为20%,尿酸水平在10 mg/dl以上的患者风险可达30%以上。同时,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有报道高尿酸血症是这些常见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误区三:降尿酸越快越好,所以自行加大药量
有人认为尿酸降得越快越好,所以会在痛风急性发作的时候,加大药物剂量。但这样一来,尿酸突然降低,会使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症状。
误区四:尿酸正常后,只要控制饮食不吃药
提倡均衡饮食,限制每日总热量摄入,控制饮食中嘌呤含量。以低嘌呤饮食为主。饮食控制只能减少嘌呤的摄入,但不能改善体内尿酸的积累。
高尿酸血症经非药物干预疗效不佳时需要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须长程控制,血尿酸持续达标,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同时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
误区五: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来预防痛风
在就医的时候,为了降低痛风患者的疼痛,医生常常会使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难免会有患者依葫芦画瓢,把这类药当做神药长期使用,但这样并没有祛除「高尿酸」的病根,反而掩盖了症状,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危害。
误区六:痛风急性发作,口服苏打片和别嘌呤就行
如果痛风急性发作造成了关节疼痛,需要使用缓解疼痛症状的药物来提高生活质量。口服苏打片和别嘌醇虽然具有降尿酸的作用,但并没有消炎镇痛的效果。
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的降尿酸药物,如果疼痛症状仍然明显,可以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
要注意的是:
1)如果以前没有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的习惯,就不建议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否则可能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症状。
2)别嘌醇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有无超敏反应,在临床应用时注意叮嘱患者小剂量起用,一旦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
误区七:痛风急性发作,使用抗生素就好
痛风发作时,除非经过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判断,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痛风急性发作应该尽早治疗(24 h内)以快速缓解症状,同时需要考虑用药安全性。
首先,控制急性关节炎发作,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药物(NSAIDs)、秋水仙碱及糖皮质激素,根据禁忌证、患者的用药经验、痛风发作后用药时间以及受累关节的大小和数量选择相关药物。推荐首先使用NSAIDs治疗。NSAIDs不耐受或有禁忌的患者,可考虑秋水仙碱或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慎用秋水仙碱和NSAIDs药物。其次,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在降尿酸治疗初期,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可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对秋水仙碱不耐受或存在禁忌证,可使用小剂量NSAIDs预防。
最后,不需停用原有降尿酸药物,甚至可根据缓解情况,尝试早期加用降尿酸药物。
总而言之,应从小剂量起始服药,之后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达到血尿酸目标水平,长期服药,规律随访。
文章来源:梅斯风湿新前沿
https://mp.weixin.qq.com/s/o2WrHzK34NT-Nr9w4GKJjw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