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曾辉
曾辉 主任医师
武汉市第六医院 肿瘤科

常见放疗副反应与放疗剂量的关系

450人已读

常见放疗副反应与放疗剂量的关系


肿瘤科-市重点专科.png

邹健-202405-27.jpg

感谢患者家属的鼓励-2024-05-27



曾辉医生按:


在肿瘤治疗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0%-60%的肿瘤患者需接受放疗。

在美国所有的肿瘤治疗当中,有70%的病人选择了放疗,且这当中的70%是根治性或者参与根治性的。

而在这70%的根治性或者参与根治性治疗当中,又有70%的患者是被根治的,即放射治疗治愈或者参与治愈了35%的肿瘤。

美国肿瘤的治愈率大概在60%-70%,也就是说:有一半或者是超过一半的肿瘤的治愈是依靠或者有放疗参与的。

另外,美国联邦医疗局的数据显示,在所有肿瘤治疗的开销当中,用于放射治疗的费用小于5%,即用小于5%的社会资源,治愈或参与治愈了35%的肿瘤病人。

简而言之,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效价比最高的一种治疗方法。



湖北省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武汉市第六医院肿瘤科

放疗副反应及放疗前后注意事项

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预防与处理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

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

mTBI放射性皮炎的防治

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以-放射性肺炎/放肺(RP)-为代表

放化疗副作用及对症处理

曾辉博士谈 化疗毒副反应常规防治措施







1. 皮肤反应


患者照射部位由于放射线的刺激,在放射治疗后3-4个星期,有些人会出现皮肤反应,就是常说的放射性皮炎。皮肤反应好发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皮肤薄嫩和多皱褶的部位。


皮肤反应分为急性(早期)和慢性(晚期),早期放射治疗的皮肤反应通常发生在几天至几周内,而晚期的反应可能发生在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在治疗开始后90天内出现的皮肤变化被认为是皮肤反应的急性形式。

(1)早期反应最常见的是红斑,可在放疗后的前24小时内发生,这种早期红斑通常在几天内消退

(2)在治疗的第二至第四周期间可以出现持续的广泛性红斑。此时还可以观察到其他的皮肤变化,例如干燥、脱毛和过度色素沉着。

(3)在治疗的第三至第六周期间,如果累积辐射剂量达到20Gy,则可能产生干性脱皮。临床表现可为皮肤瘙痒、鳞屑和脱皮。

(4)当对皮肤的总辐射剂量为40Gy或以上时,则会出现更严重的潮湿脱皮

慢性皮肤反应是一般在治疗完成后超过90天发生,与急性反应不同,慢性放射性皮炎不能自我修复,并可能长期持续。这些变化包括表皮变薄,皮肤萎缩,血管损伤,出现进展性硬结,水肿,纤维化以及真皮增厚,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溃疡等。

现代放疗技术下,皮肤反应出现的时间会比表格中所列出的要晚,而反应程度都会较低。只要对皮肤保护措施得当,大多数患者不会出现皮肤反应;即使出现,皮肤反应的程度也较低,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在放疗结束后恢复,所以患者不用过分担心。




2. 放射性食管炎


放射性食管炎是食管受到放射性损伤而产生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多见于胸腔、纵隔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一般将开始放疗后90天内发生的食管炎性反应定义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90天后出现的放射反应称为晚期放射性食管炎。

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放射总剂量、分次量、食管受照体积、同期化疗有关。

(1)当肿瘤剂量达到 10~20Gy时,放射野内的食管黏膜可出现充血、水肿患者表现为进食时有下咽疼痛。轻微的疼痛可暂时不作处理。

(2)当照射剂量达 30~40 Gy 时,食管黏膜的充血会进一步加重,表现为局部疼痛或胸骨后烧灼感,重者难以忍受,尤其以进食时为甚。一般无需处理,或者用复方康复新液口服。

(3)当放疗剂量>40Gy后,部分病人又会出现下咽疼痛,不进食时也感到食管区或胸骨后疼痛,有时呈持续性疼痛时间由数天至 1个多月。疼痛的程度不等,由轻至剧痛,需要服止痛药或必须停止放疗。剧痛者应该输液维持营养,部分患者可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与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消除患者误认为病情加重的思想负担,要向患者解释其原因。

放疗计划中危器限制:(放射损伤:吞咽困难、临床穿孔)

V50<50%;

平均剂量<34Gy;

Dmax<105%处方剂量;

主要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暂停放疗或延长放疗间歇期。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食,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疑有食管穿孔者需禁食、输液和抗感染治疗。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黏膜保护剂或表面麻醉剂,目的是保护食管黏膜和缓解疼痛。有呕吐、呕血者医生会适当使用镇吐、止血与镇静药物。

药物治疗: 一般医生会使用H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目的是抑制胃酸,防止胃酸反流,降低胃酸对食管的损伤。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放射性损伤,缩短病程,但需并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治疗: 一般医生会使用H1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PPI),目的是抑制胃酸,防止胃酸反流,降低胃酸对食管的损伤。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放射性损伤,缩短病程,但需并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3. 管反应

一般发生在照射剂量达到 3 000~4 000cGy 时,表现为干咳或黏稠痰不容易咳出,气管上皮的纤毛脱落,使排痰功能下降,加之放疗中黏稠分泌物增多,会加剧咳嗽严重者可适当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同时应用止咳祛痰药。

放疗计划中危器限制:V80<0 (放射损伤:软骨坏死)





4. 射性肺炎

放射性肺炎:在照射剂量>TD 20Gy/ 2w时可能会出现,产生反应性肺损害,可伴有高热、气急、胸痛等,应暂停放疗。

放疗计划中危器限制:V5<60%(越低越好);V20<25~37%;V30<18~25%;





5. 口腔粘膜


(1)常规分割照射条件下,当累积照射剂量<10Gy,口腔黏膜出现红斑,伴随轻至中度的疼痛,但尚未出现明显的溃疡性改变;

(2)当累积照射剂量达到16~22Gy,口腔黏膜上皮完整性被破坏,出现糜烂充血,疼痛感增加;

(3) 当累积照射剂量>30Gy,口腔黏膜出现广泛红斑、溃疡和伪膜覆盖,严重时诱发黏膜出血或坏死,常伴中度或重度疼痛,影响患者正常进食和睡眠。

(4)50~70Gy及以上剂量照射后,有舌乳头萎缩,涎腺萎缩,口腔干燥,黏膜疼痛,味觉障碍,舌灼痛,这些症状常常不可逆转。

高RIOM风险的头颈肿瘤患者,在放疗定位时可辅助使用口腔支架、牙胶、颊舌保护器等,以减少正常口腔黏膜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在进行靶区设计时可勾画口腔黏膜,避免热点落在口腔黏膜,口腔平均剂量应限制在45Gy以下;尽量降低非靶区内口腔黏膜剂量,应尽可能控制在40Gy以下。





6. 骨髓抑制

见于大面积照射患者。每周检查血象1-2次,当白细胞<4000/mm3,血小板<8000 mm3时,给生血药物,如血象明显下降,需暂停放疗。






曾辉
曾辉 主任医师
武汉市第六医院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