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闫金松 三甲
闫金松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科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原因和种类

89人已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种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其特点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显著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 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
  •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导致DNA修复机制缺陷,进而导致骨髓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
  • 患者常表现出生长发育迟缓、皮肤色素沉着和多发性先天畸形。
  1.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
  • 是一种主要影响红细胞生成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在婴儿期表现出严重的贫血症状。
  • 与多种基因突变相关,尤其是与核糖体蛋白相关的基因。
  •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多样,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细胞破坏、毒物或药物暴露、感染等因素有关。

  1. 免疫介导
  • 自身免疫反应: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和破坏骨髓造血干细胞,导致造血功能衰竭。
  • 常见于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不明,但免疫抑制治疗常有效。
  1. 药物和化学物质
  •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抗甲状腺药(如丙基硫氧嘧啶)等,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 有毒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也可导致骨髓抑制。
  1. 感染
  • 某些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等,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 病毒感染可能直接破坏骨髓造血干细胞或通过免疫介导的机制导致细胞破坏。
  1. 辐射和放射线
  • 高剂量的辐射暴露可以导致骨髓损伤和造血功能障碍。
  • 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也可能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
  1. 妊娠
  • 少数情况下,妊娠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免疫调节和激素变化有关。
  • 病理机制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造血干细胞损伤
  • 各种病因导致的造血干细胞损伤或减少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核心机制。
  • 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使得骨髓无法生成足够的血细胞。
  1. 免疫介导的破坏
  • 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T细胞攻击造血干细胞。
  • 免疫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机制。
  1. 微环境改变
  • 骨髓微环境的改变,包括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存和功能。

总结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的疾病,既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主要原因包括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细胞破坏、药物和化学物质暴露、感染、辐射等。明确病因和机制对于诊断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至关重要,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对症支持治疗

闫金松
闫金松 主任医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