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兵
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癫痫中心
新版癫痫循证科普系列||伴可变病灶的家族性局灶性癫痫(FFEVF)电-临床特征Ⅰ
110人已读
1.定义:伴可变病灶的家族性局灶性癫痫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癫痫,在不同的家系成员中,局灶性发作起源于不同的皮层区域(Scheffer et al,1998),因此,单个家系成员可能包括额叶癫痫、颞叶癫痫、顶叶癫痫或枕叶癫痫患者,但每一患者发作症状都恒定不变;在明确基因型前,迄今为止已报道了11个大家系(Scheffer et al,1998;Xiong et al,1999;Picard et al,2000;Callenbach et al,2003; Berkovic et al,2004b;Klein et al,2012)(图1);
2.起病年龄:发作平均年龄为13岁(中位年龄为10岁),从1月龄至52岁不等(Berkovic et al,2004b);
3.症状学:并非所有的脑区都表现出同样的易感性,发作期症状学提示大多数患者的致痫区都集中在额区或颞区,产生伴或不伴意识障碍的局灶性发作,颞叶发作可表现为精神症状或嗅幻觉;60%~86%患者为局灶性发作演变为双侧强直-阵挛发作。在同一个家系中,癫痫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

图1.伴可变病灶的家族性局灶性癫痫
4.在不同的家系中,FFEVF表型有细微的差异:
- 在一些家系中,发作仅见于或主要发生在睡眠中,表现为典型的夜发性额叶癫痫(或睡眠相关的过度运动性癫痫)(Xiong et al,1999;Picard et al,2000;Berkovic et al,2004b;Scheffer et al,2014);这种相似性导致一些家系被诊断为ADNFLE,这种情况下,表明ADNFLE可能是FFEVF的一个亚型;
- 在这些家系中,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很少见;
- 在其他家系中(Scheffer et al,1998;Callenbach et al,2003;Klein et al,2012),发作主要见于清醒状态下,发作间期脑电图可见频繁的痫样放电;
- 即使无持续的发作,受累患者的痫性放电部位可保持多年恒定不变(Scheffer et al,1998)。
- DEPDC5基因编码mTOR通路GATOR1复合体;
- 超过70%的DEPDC5基因突变患者为额颞叶癫痫,包括NFLE;
- 后来又在诸多家系中发现了GATOR1复合体其他成员、NPRL2和NPRL3基因突变 (见“分子遗传学研究”);
- NPRL2和NPRL3基因突变最常见的表型为NFLE(或SHE),其次为TLE,最后为FLE(不伴夜发性特征)(Ricos et al.,2016);
- FFEVF耐药性高于其他家族性局灶性癫痫(Picard et al,2014;Tsai et al,2017),SUDEP发生的风险也较大(Bagnall et al,2016; Weckhuysen et al,2016)。
5.遗传学:在8个FFEVF家系中,其中7个家系发现了DEPDC5基因突变,研究者还发现了更多的FFEVF小家系(Dibbens et al,2013)(图2)

图2.FFEVF家系DEPDC5突变
本文是秦兵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