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细胞病毒(CMV)阳性怎么办?全面解读病原体,一文帮助您梳理
巨细胞病毒(CMV)即人疱疹病毒5型(HHV-5),属于疱疹病毒科,是最大的人类疱疹病毒,由于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形成巨大的核内包涵体,亦称细胞包涵体病毒。巨细胞病毒分布广泛,人和其他动物皆可遭受感染,引起以生殖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疾患为主的各系统感染,从轻微无症状感染直到严重缺陷或死亡。那么,如何更好识别它、检测它、了解它呢?本文将介绍CMV的相关知识,内容仅供参考。

1. 巨细胞病毒(CMV)病原学

①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因该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生长缓慢,使细胞变圆、膨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而得名,这种细胞核内出现周围围绕一轮“晕”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宛如”猫头鹰眼”状。CMV呈球形,直径约为300nm,其基因组约230kb的线性双链DNA分子,由长独特序列(UL)和短独特序列(US)组成,两端均有反向重复序列,其中包含编码164种蛋白质的非重叠开放阅读框(ORF)。由双层含脂糖蛋白外膜所包被,其包膜富含的糖蛋白(GP)是其组织亲和性的主要决定簇,在病毒进入细胞和细胞间播散起着重要作用。CMV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复制,几乎存在于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并可经尿液、唾液、血液、痰液、精液、乳汁、宫颈分泌物和大便排出。
②CMV只有一个血清型,常用ADl69作为代表株进行血清学检测试验。机体感染CMV后,先产生IgM抗体,继而产生IgG抗体,病毒停止增殖后,IgM抗体不再产生,IgG抗体可延续终身,但仅有部分保护作用,并不能终止HCMV感染。一般人群的CMV抗体阳性率为86-96%,孕妇约达95%,婴幼儿期为60-80%,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
③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大部分人感染后表现为潜伏感染,通常不会发病,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受CMV感染获得免疫。在孕妇中,原发或新的CMV感染均可引起新生儿宫内感染或围产期感染,可导致胎儿畸形,智力低下或发育迟缓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综合症,因受染细胞呈巨细胞化,胞质、胞核内可见包涵体,又名巨细胞包涵体病(CID)。

2. 巨细胞病毒(CMV)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CMV患者和CMV潜伏感染者的唾液、泪液、尿液、粪便、血液、宫颈分泌物等。CMV感染潜伏期为28-60天,平均40天,原发感染后2-3周可检测到病毒,多数人可产生抗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会发展为长期带毒或潜伏感染。原发感染者可持续从唾液、尿液等体液中排毒数年。
2.2 传播途径:
①性传播:
是成人的主要传播途径,亦可通过唾液、精液、血液、尿液传播。
②垂直传播:
是孕妇患巨细胞病毒感染能垂直传播给胎儿,包括:
⑴宫内感染:隐性感染孕妇于妊娠最初3个月胎儿感染率最高,妊娠后期则很少引起胎儿感染。
⑵产道感染:隐性感染的孕妇在妊娠后期巨细胞病毒可被激活,从宫颈管排出巨细胞病毒,胎儿经阴道分娩出时,接触或吞咽含病毒的宫颈分泌物和血液而感染。
⑶出生后感染:产妇唾液、乳汁、尿液中均含巨细胞病毒,通过密切接触哺乳等方式感染。母乳排病毒高峰期为产后2-13周,哺乳时间超过1个月易导致婴儿感染。
③医源性传播:
HCMV可通过输血、手术、器官移植等医源性传播方式被感染。
2.3 易感人群:
人巨细胞病毒普遍易感,尤其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极易受CMV感染,如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恶性肿瘤化疗或放疗后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妊娠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CMV感染, 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 分为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复发性感染, 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的CMV病毒株再次感染。
3. 巨细胞病毒(CMV)致病机制
CMV可在人体各种细胞内复制,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等。髓系细胞可能是CMV的潜伏场所,CMV在免疫系统的监视下通过间断性地活化维持着长期潜伏的平衡状态。CMV致病力弱,多为无症状感染,对健康人一般影响较小,但对新生儿、免疫功能受抑制或免疫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可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CM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CMV在靶细胞内复制、产生包涵体致细胞溶解死亡有关。
4.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相关疾病有哪些?
4.1 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
①主要包括: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肝炎、脓毒症样综合征、输血后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单核细胞增多样综合征(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抑制儿童的症状性感染。
②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特点:
⑴即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了巨细胞病毒,或者之前感染过,在怀孕期间再次发作,胎儿可能受到感染。巨细胞病毒先天感染发病率为0.4-2.4%,严重者可致流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
⑵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存活新生儿,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无症状者中有5-15%在出生后2年开始出现发育异常。
⑶CMV感染的存活新生儿约10%出现低体重、黄疸、紫癜、肝脾大、智力障碍、视网膜脉络膜炎、脑内钙化、小头症等。
⑷多数感染严重的患儿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周内死亡,死亡率高达50-80%,幸存者常伴有智力低下、听力丧失、和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远期后遗症。
4.2 在成年人和老年人中,CMV感染通常无症状,但少数患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
①CMV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最常见的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其特征为畏寒、发热、咽痛、头痛、身痛、血中出现变异淋巴细胞,可高达10-20%,其临床表现颇似于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嗜异性凝集试验呈阴性。CMV感染的其他表现包括贫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类风湿因子阳性和抗核抗体阳性,器官受累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并不常见。
②CMV在免疫抑制的患者,如HIV患者、实体器官移植和骨髓移植患者中是潜在的病原体。这可能与特定的器官疾病有关,例如肝炎,肺炎和结肠炎。
4.3 CMV感染的妈妈是否可以母乳喂养?
①已经感染巨细胞病毒的足月宝宝可继续母乳喂养,没有必要采取什么处理措施。因为在妊娠后期,HCMV的特异性抗体可经胎盘输送给胎儿,足月的宝宝可以获得相应的保护性抗体,发生获得性HCMV感染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感染了,也极少引起脏器损伤。
②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前,需先处理带巨细胞病毒的母乳。这是因为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缺乏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体抗体,且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巨细胞病毒会经乳汁传播,使宝宝发生获得性CMV感染。
③小于32周胎龄的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母乳喂养前建议通过冷冻+巴氏消毒法处理母乳来降低宝宝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具体方法:母乳在-15℃以下进行冷冻,冷冻时间要保证至少24小时,之后在室温下溶解,这样可以明显降低病毒滴度。随后还需加上短时巴氏消毒法(62-72℃,5min),以减少病毒的感染性。
5.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相关检查有哪些?
5.1 血清学检测:
①CMV-IgM测定:
⑴血中CMV-IgM阳性说明机体正在感染,感染早期,若为备孕女性,建议可暂不受孕,间隔6个月后或转阴后再受孕。
⑵另外,因IgM抗体以五聚体形式存在,检测中容易出现假阳性,尤其是当检测值刚刚超过阳性标准。IgM的半衰期为5-10 d,如果间隔3-4周后复查,IgM水平没有明显下降,提示假阳性可能性大。
⑶CMV-IgM与CMV-IgG均阳性,说明机体处于活动性感染。若为孕妇需根据孕前筛查结果鉴别为:原发感染、再激活或再感染。如果孕前IgG阳性,则为孕期再激活或再感染;如果孕前6个月内IgG阴性,则为孕期原发感染;如果孕期未筛查,需检测IgG亲和力指数。
②CMV-IgG测定:
CMV-IgG阳性说明曾经感染过,处于潜伏感染状态,通常不需要进一步检查。如果孕前IgG阳性/IgM阴性,可正常妊娠。我国育龄妇女总体CMV-IgG阳性率>95%,这缘于HCMV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病毒。
③IgG抗体亲和力测定:
⑴亲和力指数(avidity index,AI):
是指抗体与抗原结合力的相对值。是指所有特异性IgG抗体与抗原总的结合能力,即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牢固程度。原发感染时,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不够牢固,为低AI;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力增加,故既往感染、病毒再激活或再感染时,抗体与抗原结合牢固,抗体亲和力随之增高,为高AI。
⑵结果判读:
低AI(<30%),提示孕妇CMV感染为近2-4个月内的原发性感染。IgM抗体阳性伴随低亲和力IgG抗体在诊断母体原发性CMV感染方面优于单纯血清抗体检测。
高AI(> 50%),提示感染发生6个月以上,多数为再激活或再感染。
AI为30-50%,需随访。只有CMV-IgM和IgG均为阳性时,才需要检测CMV-IgG的亲和力测定。
5.2 PCR技术基因检测:
可提供病毒在患者体内存在的直接证据,其灵敏度很高,已成为临床诊断CMV感染或带毒状态的重要手段。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CMV DNA,阳性时可诊断活动性CMV感染,但不能区分感染类型。但因外周血CMV DNA阳性率低,故通常不建议通过检测外周血CMV DNA诊断母体活动性感染。
5.3 组织学检测:
在组织中查见CMV及CMV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即可诊断存在CMV感染,通常需要通过有创手术获取诊断所需的组织样本,因此该检查项目逐渐被无创方法取代,但当怀疑CMV感染,而血液及体液CMV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则需要进行病理活检。
6. 巨细胞病毒相关疱疹病毒总结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