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于文晓 人已读
一、治疗原则与目标
ED 治疗在侧重控制病因、降低危险因素及对症治疗的同时,还应遵循整体 健康管理的原则,同时强调身心同治、男女同治等。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改善阴茎勃起功能,提高性生活满意度和性伴侣双方生活质量,同时延缓 ED进展并防治伴发疾病的进展。
二、基础治疗
1.生活方式的调整
适量运动、 合理膳食、良好睡眠、控制体重等。
2.基础疾病的控制
对于伴有明确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先于 ED 治疗或与 ED 同时治疗,如 CVD、糖尿病、 高脂血症、抑郁症等。
3.心理疏导
对患者的性教育、咨询、心理疏导、治疗均有助于其性功能的恢复。
4.性生活指导
适当调动患者及其伴侣对性生活的兴趣,逐步学习性生活的技巧。性生活频率因人而异,青壮年患者可根据自身状况每周有 2~6 次性生活。
三、西医治疗
(1)为 ED 治疗的首选方式,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阿伐那非等,其可抑制 5 型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 cGMP 的降解而提高其浓度,通过降低细胞内 Ca2+浓度促使海绵体平滑肌舒张,进而增加阴茎动脉血流,促进勃起。
(2)应用时需要性刺激来促进勃起。可按需服用或规律服用。按需服用时,西地那非推荐剂量是 50 mg 或 100 mg,给药后 30~60 min 有效;他达拉非推荐剂量为 10 mg和 20 mg,给药后 30 min 起效,2 h 后疗效达到高峰;伐地那非推荐剂量为 10 mg 和 20 mg,给药后 30 min 起效,多达 1/3 的患者在摄入后 15 min 内达到满意的勃起;阿伐那非推荐剂量为 100 mg 和 200 mg,给药后约 15 min 起效。
(3)PDE5 抑制剂与硝酸盐类药物合用是绝对禁忌(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异山梨酯等)。PDE5 抑制剂的禁忌证:①在过去 6 个月内患有心肌梗死、卒中或危及生命的 心律失常的患者;②低血压(血压<90/50 mmHg)或高血压(血压>170/100 mmHg) 的患者;③不稳定型心绞痛、性交伴有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2.雄激素补充治疗
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往往合并 ED,对此类患者给予雄激素治疗除可增强性欲,亦可改善勃起功能。口服雄激素主要有十一酸睾酮胶囊,常规剂量为每天 80 mg, 每天 2 次。
睾酮治疗禁忌用于红细胞增多症、未治疗的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以及严重的肝衰竭、心力衰竭患者。BPH 伴有下尿路梗阻、可能发展为前列 腺癌的高危患者是其相对禁忌证
3.抗氧化剂和改善微循环药物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在单用 PDE5 抑制剂效果欠佳时,可考虑联合应用抗氧化剂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维生素 E、左卡尼汀、硫辛酸、胰激肽原酶、阿扑吗啡等。
4、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如负压吸引与微能量等)作为 ED 治疗的辅助手段,对于单纯使用口服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可选择或联用恰当的物理治疗。
5、海绵体内血管活性药物注射
ICI在患者口服药物无效时可以考虑。常用的药物有前列地尔、罂粟碱、酚妥拉明等,常联合治疗,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各药物的不良反应。
6、经尿道给药
主要基于减少阴茎创伤的考虑。目前常用药物为前列地尔。
7、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作为ED的三线治疗方式,可作为补充。
(1)阴茎血管手术治疗:对于明确的静脉性 ED 和动脉性 ED 可采用阴茎血管手术 治疗,但其疗效尚存争议。
(2)阴茎假体置入治疗:随着手术技术、假体材料的改进和机械稳定性的提高,逐渐成为 ED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中医治疗
中医学将该病称为“阴痿”“筋痿”“阴器不用”,明末始有“阳痿”病名。早至《黄帝内经》已经对阳痿有较完整的论述。中医药治疗阳痿,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在增强阴茎勃起功能的同时,改善全身症状。
1.肝气郁结 勃起痿弱,郁郁寡欢,胸胁胀满,嗳气,善太息。
主方:柴胡疏肝散(《医宗金鉴》)加减。见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目赤尿黄,此为气郁化火,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以泻肝火。
2.命门火衰 阳痿不举,性欲低下,阴囊湿冷,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主方: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阳虚重者,加淫羊藿、阳起石;气虚重者加人参、黄芪。
3.肾阴亏虚 勃起痿软,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足跟疼痛。
主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二地鳖甲煎(《男科纲目》)加减。心烦不寐,夜卧不安、梦遗、小便短黄之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
4.瘀血阻滞 阳事痿软,少腹或阴囊刺痛或胀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疼痛重者加金铃子、蜈蚣;烦躁易怒者,瘀久化热,加知母、黄柏。
5.湿热下注 阴茎痿软,阴囊潮湿,小便余沥,茎中疼痛,大便黏腻。
主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阴部瘙痒,潮湿重者,可加地肤子、苦参、蛇床子以燥湿止痒;若湿热久恋,灼伤肾阴,阴虚火旺者,可合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
本文是于文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