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赵修浩 三甲
赵修浩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胃肠外科

胃癌风险评估、筛查及预防方法

197人已读

胃癌的恶性程度高,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诊断的早晚密切相关。胃癌风险的评估和筛查可提高人群胃癌早期病变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推荐40岁以上普通大众,按胃癌风险自评➝生物标志物初步筛查➝内镜下精查的次序,逐级进行胃癌风险评估及筛查。

一、胃癌风险自评

方法1. 参考《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推荐我国年龄45岁及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为胃癌高风险人群:

(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高发地区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等;高发省份:辽宁、福建、甘肃、山东、江苏等);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一级亲属(即亲生父母、亲生子女、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饮食、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方法2. 基于常规危险因素资料建立风险自评工具有助于更加精确自评胃癌风险,如基于中国人群的胃癌风险评分系统(Gastric Cancer Risk Scoring System,GCRSS)评分,根据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来评估胃癌风险。该风险评估分数总分13分,评分≥5分建议进一步进行胃癌筛查。在医疗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可将筛查评分标准定义为≥8分。

中国人群胃癌风险评分系统

变量

分数

年龄

45-49

0

50-54

1

55-59

2

60-64

3

65-69

4

性别

0

1

胃癌家族史a

0

1

吸烟b

0

1

饮酒c

0

1

体质指数(kg/m2)

≥18.5

0

<18.5

1

食用含盐食物(每周1次)

<1

0

≥1

1

饮食不规律

0

1

食用腌制食品(每周1次)

<1

0

≥1

1

注:a为胃癌家族史定义为直系亲属及三代以内亲属有胃癌病例;b为吸烟被定义为每年至少吸烟18包;c为饮酒定义为每周至少两次饮用中国白酒(含>40%酒精),持续时间≥12个月

二、生物标志物筛查

生物标志物筛查即通过验血检查相关指标是否异常。现有较为常见的验血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胃癌相关抗原(MG7Ag),以及肿瘤标志物等,这些化验项目是医院常规项目,门诊即可完成检查。

常见的胃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包括:

(1)癌胚抗原(CEA):在部分胃癌患者中可升高,但特异性不是很高,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但可用于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2)糖类抗原19-9(CA19-9):也可在胃癌患者中异常,同样主要用于辅助判断病情及监测。

(3)糖类抗原72-4(CA72-4):对胃癌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虽然这些生物标志物单独用于诊断胃癌并不十分可靠,但可结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另外,肿瘤标志物还用于疗效监测和随访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其变化有助于了解治疗效果,帮助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肿瘤标志物检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特异性欠佳:很多胃肠道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这些标志物轻度升高。

(2)不能替代内镜:内镜及活检病理检查仍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胃癌的筛查不能单纯依靠生物标志物,应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通过胃镜普查或者精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发现病变并进行活检化验。虽然胃镜检查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但它能准确及时地发现早期胃癌或进展期胃癌。


赵修浩
赵修浩 主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