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认识”T”管、居家护理T管,关爱带管患者
一、什么是T管?
T管是胆道探查、胆总管切开取石、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手术后安置的胆道引流管,是肝胆外科常见引流管之一,T管由两个臂组成,一个臂通向胆总管,另一个臂通向肝总管或十二指肠,而第三个部分则从腹壁切口通向体外接引流袋。

二、正确认识“T管”的作用:
1. 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通过T管引流胆汁,可以减轻胆管水肿,降低胆总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渗漏的发生;
2. 引流残余胆石:T管有助于促使胆管中的泥沙样结石随胆汁排出体外;
3. 支撑胆道:T管可以支撑胆道,避免管腔变小、狭窄、粘连。
4. 预留术后检查或治疗的通道:①胆道术后放置T管便于医师经T管注入造影剂,以便在X线引导下进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内是否存有残留结石以及其狭窄病变情况等。②与此同时,依附T管形成的窦道,可以作为胆道镜进入胆总管通道,便于术后经胆道镜取石。
二、居家护理“T管”:
(一)T管的固定与保护
1.妥善固定:将T管妥善固定于腹壁,避免管道折叠、弯曲、受压、脱出。卧床患者在翻身和床上活动时,应注意保护好引流管。


2.保持适宜弧度:T管的出口端应保持适宜的弧度,T管与引流袋的连接管衔接紧密。
(二)密切关注胆汁
胆汁的量:正常成人每日分泌胆汁800-1200ml,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如胆汁过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可能,如胆汁浑浊,应考虑结石残留或胆管炎症未被控制。



(三)T管夹管:
1.夹闭T管的时机:待引流管内的泥沙样结石或杂质引流干净,黄疸渐渐消退即可夹管,常规是自手术之日起第二周后试行夹管,留置3个月以上患者,夹管时间为术后一个月或遵医嘱;
2.夹闭T管的方法:夹管时,将引流管对折,使胆汁不能流出。第一次夹管30分钟,放5分钟,重复三遍,如无不适,再延长至1小时、2小时(一般是先从:饭前1小时夹闭到饭后1小时);第二天再延长至4小时以上,第三天全部夹闭,如有腹痛、腹胀等不适,可暂时松开夹子;如果在患者进行2-3次夹管之后,仍然没有腹胀、腹痛以及黄疸发生的情况,应将T管夹闭,不再放开、全天夹管。
3.夹管时应注意事项:当在夹管期间出现腹痛、腹胀或黄疸加重等情况后,应当开放夹闭的T型管,查看引流管内胆汁的颜色和流量是否正常,观察体温。
(四)预防感染
1.定期更换引流袋:每日早晨倾倒引流液,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并做好记录,每周更换2次引流袋。
2.无菌操作:更换引流袋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T管管口,然后连接新的引流袋。
3.保持敷料干燥:引流管周围的敷料应保持干燥,若敷料有渗液,应及时更换,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4.注意观察引流口周围皮肤:局部涂氧化锌软膏,防止胆汁浸润引起局部皮肤破溃和感染。
(五)保持引流通畅
1.避免逆流:平卧时引流管的远端不可高于腋中线,坐位、站立或行走时不可高于引流管口平面,以防止胆汁逆流,引起胆道内逆行感染。
2.适当挤捏:定时挤压连接管,确保胆汁及时排出。
(六)特殊情况处理
T管脱出:如果不慎T管脱落,应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置管口并及时到医院请医生处理。医生评估后,对于脱管时间短并确需继续放置T管的患者,其可尽量顺原窦道放置一根口径相对较小的T管,或放入一根导尿管继续引流。脱管时间太长,窦道缩窄甚至闭锁,就不可能再放入任何管道了(如果确属必要,当然也可通过再手术置管)若T管脱出,切忌回纳,应在皮肤开口处用纱布覆盖,并立即到就近医院处理。
(七) (七)T管造影:
造影目的:拔管前现行T管造影以了解胆管内情况,造影剂注入T管后摄片若显示胆道通畅无残余结石,则开放引流管引出胆汁后予以拔管,若显示仍有结石则不能拔管。
造影时机:一般术后1月左右或遵医嘱。
造影时机:一般术后1月左右或遵医嘱。
(八)拔T管后的观察:
造影目的:拔管前现行T管造影以了解胆管内情况,造影剂注入T管后摄片若显示胆道通畅无残余结石,则开放引流管引出胆汁后予以拔管,若显示仍有结石则不能拔管。
造影时机:一般术后1月左右或遵医嘱。
(九)胆道镜检查:
目的:直视下了解肝内外胆管有无结石残留或复发、狭窄、畸形、肿瘤和
蛔虫等以及可取活检。
时机:一般术后2月左右或遵医嘱。
(十)平时活动度:日常注意避免提>5公斤的重物或过度活动,防止拉扯伤口,T管脱出。

(十一)洗澡:禁止盆浴,淋浴时可用医用无菌防水敷贴和保鲜膜来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

(十二)带管期间饮食: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十三)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综上所述,居家带回T管后,患者及其家属应密切关注T管的固定与保护、预防感染、保持引流通畅、日常护理与观察以及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本文是丁成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