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吴力 三甲
吴力 主任医师
宁波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心病科)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指南怎么说

127人已读


《202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首次阐述了中医中药防治高血压的理论与循证证据,确立了中医中药防治高血压的地位,提出中医中药可以改善高血压的相关症状,并起到一定的辅助降压作用,也可以作为常用降压药的联合用药。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根据高血压的发病特点和证候,中医诊断为“眩晕”“头痛”“风眩”“头风”等病证。相关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文献多有记载。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心、血脉之间的制约关系紊乱,阴阳、虚实的消长失去平衡所致。

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迈体虚等。其病理因素多为风、火、痰、瘀、虚,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痰浊内蕴。早期多表现为肝阳上亢,中期表现为阴虚阳亢,后期往往阴虚及阳。整个病程中可能夹杂血瘀、痰浊、湿阻。现代中医不但关注血压数值,更关注临床证候的改善,根据头胀、头痛、急躁易怒、颜面烘热、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结合舌苔、脉象,利用图像分析、血管压力定量采集技术,精准分型,辨证论治。

中医中药防治高血压的精髓在于辩证施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而且讲究因地、因时、因人治宜,圆机活法,随证加减,动态调整阴阳失调,重视调理七情六欲,从精神层面稳定血压,减少波动。

什么情况下推荐使用中医药?

▲早期血压升高,或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根据辩证论治法则,应用中医中药干预。

▲分级为I级高血压,推荐使用中医药。

▲联合常规西药,缓解症状,保护靶器官。

推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成药有哪些?

●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颗粒,一项研究表明,依据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该方剂可以降低隐匿性高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西药联合天麻钩藤颗粒比单用西药在降低收缩压方面有优势。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代表制剂松龄血脉康胶囊,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该药降压效果不劣于氯沙坦钾片,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另一项系统评价显示,松龄血脉康联合西药可进一步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养血活血、平肝潜阳:代表方剂养血清脑颗粒。

●滋阴凉血、泄火平肝:代表方剂柏艾胶囊。

●活血化瘀、通脉养心、降压调脂:代表方剂心脉通胶囊。

根据中医辩证理论,方证对应,灵活应用这些方剂。

一些经典的方剂历经无数病例的验证,效果可靠,特别是在缓解症状方面优于降压药物,例如天麻钩藤饮多用于肝阳上亢;镇肝熄风汤多用于肝阳上扰、肝风内动;半夏白术天麻汤常用于痰湿中阻;知拍地黄汤、杞菊地黄丸可用于肝肾阴虚,阴虚火旺之证。

针灸降压的循证依据

一项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针灸干预3个月,6个月使平均收缩压、舒张压都有所下降。避免了药物的依赖性和副作用。

多年来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正在持续进行中,传统中药萝芙木、夏枯草、杜仲、黄芩、菊花、葛根、川芎、防己均具有降低血压、降血脂的功效。

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总体评价

中医药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康复等不同阶段,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气血平和而发挥作用。按照“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己病防衰”治疗原则,发挥中医药整体观,个体化,辩证施治的优势,全面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一是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二是辅助降压,联合西药降压都能使患者获益,特别是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例如消除蛋白尿,改善早期肾损伤;纠正肥胖型高血压所致的代谢综合征。

所以,对于高血压这种证情多变,病型复杂的慢性病,必须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衡动观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指南,进一步探索辨证论治的规律,实现人体阴阳自稳调节的平衡,从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吴力
吴力 主任医师
宁波市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心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