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巧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心理科普|谈谈“亲职化”和那些特别乖巧懂事的孩儿

发表者:张巧巧 人已读

前几日在团体中谈论一部电影,《瀑布》中母亲与女儿的身份、女人与女孩的身份,做了一次无意识的对调:原本在职场雷厉风行的母亲,在生病之后变成了一个时常需要被照顾的“女儿”,而女儿在一夜之间长大,承担了母亲的角色,主动肩负起这份超越她本身年纪的责任,尽力照顾妈妈和这个家。在讨论中慢慢引出了有关亲子和“亲职化”的议题。


在临床心理治疗工作中,也时常会接触到这个议题,因此今天想要谈一谈。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存在一个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有的像个“小大人”一样照料家里的事情,让家长非常省心。然而,社会规则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对于单纯的孩子来说,伤心难过就哭、想要什么就闹,“不乖”才是他们的天性假如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乖巧和懂事,可能意味着ta稚嫩的肩膀承担了这个年龄本不应承受的重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亲职化现象”。


什么是“亲职化”?

“亲职化”指的是儿童和青少年超出自身发展水平,过早地扮演父母角色,提供生活照料与情感支持。


这与通过适量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同,“亲职化”具有更多的破坏性而非建设性,因为孩子需要被迫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承担属于成年人的责任,这些责任往往长期而非暂时地侵占孩子的个人空间,给孩子造成过量的生理或情感负担,并且还可能得不到家长的感激或赞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孩子会“愿意”承担本不该他们承担的成年人的职责呢?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依恋对象,他们不会因为关系的不公平而离开父母。相反,由于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与他人联结的驱力,为了维持与父母的联结,很有可能长期牺牲自身需求去迎合父母的需要和期待,小心翼翼地扮演着父母心中“理想的子女”,生怕做得不好便会失去父母的关注、接纳和支持,逐渐内化和认同父母所理想的“虚假自我(假性自体)”,导致我们常说的,乖孩子的“空心病”。如果长期压抑和否认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情绪,习惯照顾他人、将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因害怕被抛弃而过度付出、处于自我耗竭的状态。


有的孩子谦让懂事、善解人意,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亲身探索,体验过满足自己需要的快乐,也体会过帮助他人的幸福,最终学会了如何平衡自我和他人的需求。而受到“亲职化”伤害的孩子,他们更像是被人为地“乖化”了: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但同时,孩子内心可能是非常矛盾的,既想通过压抑自身真实需求迎合父母期待的方式,希望与父母产生稳定联结;同时,又存有对父母作为失败的照顾者的愤怒和失望,身上还有一种沉重且扭曲的责任感。孩子本能地感受到父母的痛苦与恐惧,自然而然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对父母的责任,试图为父母做好所有事情,让父母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对一个尚未成熟、仍需要关怀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亲职化”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创伤,在慢慢长大成熟的过程中,有些孩子能够通过自我成长、慢慢疗愈自己,但有的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和人建立深度的信任和情感联结,在发展亲密关系时会出现一些困难,感到非常孤独。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停下来,回溯过往,帮助理清曾经那些过度承担的责任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虽然过去无法改变,但确认那些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设定边界,不负责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对侵犯边界的人、事情勇敢地说“不”,并且需要做更多的自我探索: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而不是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前行,因为“我属于我自己”。


虽然对于“乖”孩子,可能每个家庭都会心存期待,但我们不将孩子的“乖”与给予他们的“爱”划上等号,这是非常重要的;“乖”与“不乖”,从都不是对孩子的唯一界定;驱使孩子健康成长的,不是对乖与懂事的追逐,而是ta对自我真实的接纳和肯定。对于一些困难的孩子,让ta能够做自己,而不是一直陷在内耗中,这样ta才能慢慢发展出力量去应对外面的世界。

本文是张巧巧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