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周联生 人已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病理学名词,源于解剖动脉时发现其内壁附着类似粥样的蜡黄色的斑块,动脉壁弹性低,于是就以“动脉粥样硬化”命名表示这种现象。
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在大、中、小动脉,以大、中动脉为著,呈广泛性存在,但严重程度不一,以脑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主动脉最常受累,程度也最严重,其它动脉相对较轻,乳房动脉很少受累。
动脉粥样硬化斑多发生在动脉的分支处,这是因为分支改变了血流的层流模式产生湍流,加大了对动脉壁内皮细胞的冲击力,造成损伤,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常沿动脉壁的长轴方向发展,呈条索状,很少涉及动脉全壁。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的长期过程,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1、脂质条纹期: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动脉内膜下出现少量脂质沉积,呈现淡黄色条纹。
2、纤维斑块期:随着内膜下脂质的增加,平滑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在脂质核表面形成纤维帽,保持斑块的稳定。
3、粥样斑块期:随着脂质核心的扩大和斑块的炎性反应,纤维帽遭到破坏,脂质核的促凝物质便直接暴露在血液中,促进血栓形成。
4、复合病变期: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严重的时期,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引发栓塞、斑块增大和动脉疤痕造成管腔狭窄引发 供血不足、动脉壁软弱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在压力作用下可破裂出血。
本文是周联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