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
乳腺分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一种由管腔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层覆盖、伴有基质细胞增多、呈叶状结构的局限性纤维上皮性肿瘤,在乳腺肿瘤中的比例<1%。
该疾病在1838年被德国医师首次报道,当时被描述为“叶状囊肉瘤(cystosarcoma phyllodes)”,并被沿用超过半个世纪。19世纪70年代,“叶状肿瘤”的概念被病理学家提出,并逐渐取代“叶状囊肉瘤”成为更准确、能进一步区分良恶性的病名。1982年,WHO提出并明确了该类肿瘤的名称与分类,认为PTB包含了3种连续的、不同组织类型的状态: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也称为叶状肉瘤)。
根据2019年最新WHO分类标准,PTB在病理上主要根据肿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比例、细胞坏死程度等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PTB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其中良性占35%~64%、恶性占18%~25%。根据洛杉矶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恶性PTB在女性中的患病率约为0.21/10万。在临床表现方面,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侧乳房内无痛性肿块(乳腺癌也最常表现为单侧乳房无痛性肿块,不少患者可以触及,因为无痛,一些患者会忽视就医而延误治疗),在较长的病程中逐渐增大;但少数亦可表现为乳腺肿块短期内迅速增大,甚至占据整个乳房。文献报道,PTB就诊时的平均最大径为4~8 cm,少数情况下可>40 cm。(通常,PTB比乳腺纤维腺瘤体积偏大)
总体上,PTB预后较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该肿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复发率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TB的5年和10年局部复发率在良性分别约8%和13%,而交界性或恶性的10年局部复发率可超过30%。恶性PTB具有较高的转移风险,为16%~25%,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极少通过淋巴结转移(仅约5%),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91%)和骨(39%)。
一、PTB的诊断
(一) PTB临床表现与体征
PTB多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少见,多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25%~40%的PTB进展缓慢;但部分患者,尤其是交界性或恶性PTB患者,其肿块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肿块过大时可伴有皮肤破溃,但多数为膨胀性生长,较少侵犯胸肌等周围组织。
(二) 影像检查
超声:
PTB的超声及钼靶表现与乳腺纤维腺瘤(fibroadenoma,FA)类似,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结节,需与之鉴别。超声检查,PTB最大径多>3 cm,与FA相比形态更不规则或为分叶状,边缘微分叶或模糊;PTB内部回声多不均,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但无微钙化,最终的BI-RADS评分可能较高(可能达到或超过4类)。
但是,仅靠超声特征(肿块大小、形态、边界、回声、硬度等)无法确切区分良性、交界性及恶性PTB。
X线钼靶检查:
在乳腺钼靶检查中,良性、交界性、恶性PTB的表现无明显不同。FA的体积多较小、边界清晰、呈圆形或卵圆形;而PTB体积多较大,且交界性及恶性PTB 形状及边缘不规则。PTB典型钼靶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分叶状,包含2~3个波浪状起伏),单发或多发,边缘多清晰,可出现边缘模糊或遮蔽,通常无毛刺及邻近皮肤增厚、乳头回缩、周围结构扭曲等恶性征象。肿块密度、钙化情况、肿块周围乳腺实质的特征、透光性等不是区分FA与PTB的重要指征,也不能作为PTB分级的依据。
MR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MRI 的部分特征可能有助于区分PTB 和FA。在T2WI上,PTB出现内部囊性变和病变周围乳腺组织信号强度增高的概率更高。肿块内部无强化间隔、增强图像中出现狭缝样改变等与较高的PTB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但是,肿块大小、形状、边缘、T1WI及T2WI信号增强(均质、异质)或囊性改变等在不同PTB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 活检
对疑诊PTB 的患者尽量进行肿块切除活检以确诊,避免误诊和漏诊。当临床评估不能除外乳腺癌时,可考虑先行粗针穿刺活检。如粗针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疑诊PTB 或诊断为“细胞
性纤维腺瘤”“细胞性纤维上皮病变”“纤维上皮病变伴细胞间质”等病变时,应进一步行手术切除病变。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TB的上皮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AE1/AE3)、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P63等标志物通常为阳性;间质细胞的ER、PR多为阴性,而波形蛋白(Vimentin)呈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 actin,SMA)、CD34、CD10、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等标志物也可呈不同程度阳性,需与富于细胞型FA相鉴别。

二、PTB的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原发PTB的首选治疗方案。
(1)手术方式的选择:良性PTB 的手术方案与FA 大致相同,行乳腺肿瘤切除术即可。对于乳条件允许的交界性或恶性PTB 患者,肿瘤局部扩大切除应作为首要考虑的手术方式。
(2)切缘要求:NCCN指南中建议:对交界性或恶性PTB患者进行局部扩大切除的切缘应≥1 cm。但近年的研究显示:只要肿瘤切缘阴性,阴性宽度<1 cm与≥1 cm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与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交界性和恶性PTB 手术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须保证病理明确的切缘阴性,切缘阴性宽度≥1 cm 最佳但非必须;对于不能获得阴性切缘的患者(如再次扩大切除仍切缘阳性或肿瘤过大者),应选择全乳切除术;如全乳切除仍无法获得阴性切缘,可参考后续推荐考虑术
后放射治疗(简称放疗)。
(3)腋窝淋巴结处理:不建议常规对PTB 患者进行腋窝淋巴结分期手术。
(4)术后乳房重建:乳腺疾病患者对于治疗后外观及生活质量的需求逐步提高。因此,不少肿瘤较大、无法保乳的患者在全乳切除后希望接受乳房重建。:对于需进行全乳切除的恶性PTB 患者,在做好术前评估、充分告知复发风险并确保肿瘤切除干净的前提下谨慎(或延期)选择乳房重建手术。
2.放疗:对于肿瘤最大径>5 cm 并接受保乳手术的恶性PTB 患者,可结合患者情况考虑术后辅助
放疗。
三、原发PTB系统治疗
不建议:对原发恶性PTB 患者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或辅助靶向治疗。
不建议:对恶性PTB 进行内分泌治疗。
四、复发转移PTB治疗
1.复发转移PTB局部治疗:良性PTB 局部复发后应再次行切缘阴性的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交界性和恶性PTB无远处转移的局部复发者仍首选手术治疗。
2.复发转移PTB的系统治疗:
对于转移性恶性PTB 患者,在蒽环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异环磷酰胺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对恶性PTB的免疫治疗目前并无明确的临床获益,仅可作为晚期多线治疗失败后的试验性
应用。
五、PTB的预后与随访
1.预后:
PTB患者复发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并且有研究报道,随着PTB的复发,其组织学分级可发生变化,良性、交界性肿瘤复发后可发展为恶性肿瘤;但也有少数恶性肿瘤复发后降级为良性或交界性肿瘤。PTB主要通过血行而非淋巴转移,转移主要见于恶性PTB患者,多发生于术后3年内。远处转移可发生于全身各器官,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和骨。恶性PTB患者一旦出现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前述的系统性治疗疗效有限。根据研究,发生转移后患者的生存时间为4~17个月。
2.随访
良性PTB患者术后随访复查与乳腺纤维腺瘤类似。
对中、高级别恶性PTB 患者术后2~3 年内每3~4 个月随访一次,之后每半年随访一次直至5年,5年后1年随访一次;
低级别恶性PTB以及交界性PTB 患者可术后2 年内半年随访一次,之后至少1 年随访一次。每次随访的检查项目均应包括乳腺超声,恶性PTB 患者应至少包括胸部X 线摄片或胸部CT,其余全身检查应结合患者病情、经济条件以及当地医疗条件决定。
参考文献:《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
本文是晏滨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