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的饮食疗法
一旦患上肺癌,会有很多好心人,亲口告诉患者需要忌口和相关食疗知识,患者及家属也会从网上查询肺癌的饮食宜忌,纷繁复杂,甚至不同宜忌内容相冲突和矛盾,觉得难以掌握,害怕不当饮食加重病情,导致选择食材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作为医者,认为肺癌的饮食宜忌应该从肿瘤病的发病饮食相关因素、肺脏脏腑功能特点、肺癌的发病阶段、西医相关治疗、患者的体质类型以及症候分型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一、肿瘤发病因素
肺癌的发病因素中吸烟排在第一位,烟草中有超过3000种化学物质,其中多链芳香烃类化合物(如:苯并芘)和亚硝胺均有很强的致癌活性。一些研究已表明;较少食用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升高。较多地食用含B胡萝卜素的绿色、黄色和橘黄色的蔬菜和水果及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减少肺癌发生的危险性,这一保护作用对于正在吸烟的人或既往吸烟者特别明显。为此,做到戒烟和多吃蔬菜水果是首要任务。
忌烟薰烧烤食物:烟熏烧烤之品如烟熏香肠、熏肉、烤羊肉等含有三苯并芘,这种物质为致癌物质.食用该类食物过多,癌发病率较高。
二、忌吸烟:因烟中含有尼古丁、苯并茂、亚硝胺等有毒物质20多种,这些有毒物质均可以致癌。吸烟时烟雾中的有毒物质直接作用于肺部,因此吸烟者肺癌发病串要大大高于不吸烟者。忌过多的食盐:盐食人的多少与癌的发生率存在着一定关系,过多的钠盐致癌可能是钠会抑制免疫系统。
三、忌高脂肪食物:肥胖者有半致以上易患癌症,食入过多脂肪可导致体重增加,过多脂肪导致机体激素发生变化,限制机体免疫监视的效能,影响细胞的代谢方式,增加体内镁的排出,这些因素都会促使肿瘤发生。如:猪肉、肥肉、黄油等这类食物。
四、忌食辛辣食物:肺癌主要症状多表现为热毒、阴虚,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性温热,有耗伤阴津、助热生痰的作用,食之会加重阴虚,使病情恶化。
五、忌多吃糖:糖具有致癌的催化作用。
六、不宜多吃酸菜、腌菜、腌肉:因为它们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发霉,其中常含有致癌性霉菌及致癌物质亚硝胺。
七、忌饮酒与咖啡:酒中所含的酒精可以刺激垂体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恶性肿瘤的易感性。而咖啡中的咖啡因是对人体具有毒性的物质,它可使体内B族维生素被破坏,而缺乏B族维生素与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二、肺脏脏腑功能特点
肺主气司呼吸,肺脏清虚而娇嫩,喜润恶燥,多阴虚、气虚。因此养肺重在养阴润肺,尤其是在秋燥季节。要多吃些百合、罗汉果、梨、苹果、香蕉、柿子、荸荠、龙眼肉、柚子等滋阴润燥、润肺生津的果品,还可多吃具有祛燥降火作用的食品,如鱼类、鸭蛋、牛肉、猪肝、海带、紫菜、莲藕、银耳等。
三、西医相关治疗
手术后饮食
肺癌手术后,肺气大伤,宜以补气养血为主。宜选用杏仁露、山药粉、白菜、冬瓜皮、山梨、莲藕等食品。
放疗时饮食
肺癌病人放疗期间,肺阴大伤,宜滋阴养血为主,宜选用鲜蔬菜、鲜水果如:菠菜、荸荠、核桃仁、枇杷果、枸杞果等。
化疗时饮食
肺癌化疗后身体较虚弱,宜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软饭、稀饭、包子、鱼肉、鸡蛋、鸡肉、煲汤、土豆等。饮食宜采用一些少油或不放油的清淡爽口食物或一些酸性食物,可起到开胃作用。避免进食辛辣、油炸、油腻、腌制、熏制食品。
消化道毒副反应,直接影响到化疗能否坚持和化疗效果。
1.鼓励患者少量多餐,饮食宜清淡。进食易消化、含纤维素少的流质、半流质。化学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应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大枣、桂圆、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2.对肺癌化疗后的食谱还包括反应严重、长期营养摄入障碍的病人,可考虑用胃肠外营养输入法改善病人状况。
3.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的病人可辅之以健脾养胃的食品,如薏米仁、白扁豆、大枣等。
4.有肝功能损害的,应卧床休息,少食多餐,进有营养的易消化食品。
四、体质类型
阴虚热毒型:
临床表现为低热盗汗/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心烦寐差/胸痛气短,脉细数,舌红,苔薄黄,不宜食用温热之品,如鹿茸、羊肉、狗肉、虾及辛辣、芳香之物。
应食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鱼腥草、黄花菜、鸭肉、藕、芦根、芦笋、百合、香蕉、甘蔗、西洋参、莲子、木耳、甲鱼等。
痰湿阻肺型:
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胸闷气急、神疲乏力、脉滑,舌质黯或胖淡,苔白腻。不宜食用粘腻厚味、辛辣香燥之物,应食用具有健脾化痰,解毒清肺作用的食物,如薏米仁、莲子、萝卜、玉米、长豇豆等。
气滞血瘀型:
咳嗽不畅、胸闷不舒、胸部胀痛、便秘、口干、痰中带血、脉细涩、舌绛或有瘀斑瘀点,苔薄黄,应食用具有理气化滞,活血解毒作用的食物,如茄子、木耳、芹菜、荸荠等。
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乏力神疲、气短懒言、口干、便结、咳嗽少痰、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应食用具有补气养阴作用的食物,如梨、桑葚子、薏米仁、豆豉、西洋参、山药、甲鱼、墨鱼等。
五、中药饮食禁忌
禁忌喝浓茶、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食物,少食豆类。
人参忌食萝卜,首乌忌食猪、羊血及铁剂。
本文是任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