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张西峰 人已读
一、原因
- 手术原理层面
- PEL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在内镜直视下对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进行摘除、减压等操作。它的核心目标是直接处理病变的椎间盘组织,解除其对神经的压迫,而不涉及对脊柱椎体间的融合操作。例如,就像清理堵塞河道的淤泥(突出的椎间盘),只是将障碍物去除,并没有改变河道(脊柱椎体间结构)原本的连接方式。
- 传统的融合手术是通过将相邻的椎体进行固定融合,以达到稳定脊柱的目的,但同时也会限制脊柱的一定活动度。而PELD手术旨在尽可能保留脊柱原有的生理结构和活动功能,仅对突出的椎间盘进行精准处理,不改变椎体间的自然连接状态,所以从手术操作的本质和目标来看,它属于非融合手术。
- 对脊柱结构影响层面
- PELD手术在操作过程中,对脊柱后方的结构破坏相对较小。它一般仅通过一个或几个微小的切口建立通道,不会像融合手术那样广泛剥离椎旁肌肉、韧带等组织,也不需要植入融合器等固定融合装置来改变椎体间的连接关系。这种微创手术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脊柱的完整性和原有结构,维持了椎体间的相对活动,符合非融合手术的特点,即不通过融合手段来改变脊柱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性。也不通过非融合手段破坏脊柱原来的结构,重建脊柱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征。而是通过减少对脊柱结构的破坏,充分利用了原来的脊柱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征。
二、意义
- 患者康复优势
- 早期恢复快:由于手术创伤小且未进行融合,患者术后疼痛较轻,能够更早地进行下床活动和康复锻炼。一般术后当天或第二天患者就可以在腰围保护下适当下床行走,这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例如,相比传统融合手术患者可能需要卧床数天甚至一周以上,PELD手术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快地回归工作和社会活动。
- 保留脊柱活动度:脊柱的正常活动对于人体的运动、姿势维持等功能至关重要。PELD手术作为非融合手术,保留了椎体间的活动功能,使得患者术后在腰部屈伸、旋转等活动方面受限较小,能够更好地维持脊柱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特性。这对于一些需要从事体力劳动或对脊柱活动度要求较高的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提高了他们术后的生活质量。
- 手术风险降低
- 减少融合相关并发症:融合手术可能会带来一些与融合相关的并发症,如融合器移位、不融合、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等问题。而PELD手术避免了融合操作,从而降低了这些潜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邻近节段退变加速是融合手术后较为常见的远期问题,由于融合节段的活动度丧失,相邻节段的应力会相对集中,导致其退变加速,可能在术后数年出现新的疼痛和病变。PELD手术通过非融合方式,在解决当前椎间盘突出问题的同时,减少了对脊柱整体结构和生物力学环境的长期不良影响,降低了远期再次手术的风险。
- 麻醉风险和手术创伤相关风险降低:PELD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相比全身麻醉,麻醉风险相对较低,尤其对于一些合并有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的患者更为安全。同时,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 医疗资源利用优化
- 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这使得医院的病床周转率提高,能够为更多需要治疗的患者提供服务。例如,一个传统融合手术患者可能需要住院7 - 10天,而PELD手术患者住院1-5天即可,在相同时间内,医院可以收治更多的脊柱疾病手术患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 降低医疗成本:从患者角度来看,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相应的住院费用、康复费用等总体医疗成本会降低。从社会医疗资源角度,由于手术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更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疗负担,使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更多患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是张西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