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糖尿病人越来越多?70%的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为什么糖尿病人越来越多?70%的糖尿病都是吃出来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营养的认识和了解甚少,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当前社会上由于营养过剩导致慢性病以井喷态势发展。尤其,以肥胖、癌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为首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快速在中国蔓延。除意外事故外,慢性病致死占总死亡率的80%以上。
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9240万;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年癌症的发病人数约为200万,死于癌症的人数超过140万;全国血脂异常患者已达1.6亿人,超过1.25亿的肥胖症患者,3.5亿人超重和肥胖人群,1.6亿人患高血压。目前,中国正进入慢性病的高发期,也是慢性病的重灾区,未来10年约有8000万中国人将死于慢性疾病。这正是人们不了解什么是营养带来的恶果!
您知道什么是营养吗?
大家提起营养可能马上想到各种各样的食物,的确食物能够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营养。健康的身体也离不开营养,但我们中大多数人对营养的理解存在误区!
比如每个人喜欢的食物不同,口味不一样,那么怎样吃才算有营养?多吃什么才有营养?大家可能很难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大多数人不了解什么是营养。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看到花草需要水、肥料作为营养,那么多给哪个有营养?其实哪个缺了不行,哪个多了也不行,花草都长不好。而且不同的花草需要的养分也不一样。其实人也和花草一样需要许多种营养,哪种少了不行,哪种多了也不行,营养就应该缺什么吃什么,缺多少吃多少,吃多了或吃少了都会影响健康。
您明白什么是营养了吗?营养在于保障您身体需要的东西一定补上,不需要的东西和已经过多的东西千万别再吃了!比如肥胖的人体内油脂已经过剩了,每天如果还在不断的吃,那么健康状况就会越来越糟。
营养不仅在于我们该吃什么,还在于我们该吃多少?该少吃的少吃,该多吃的就多吃!千万不能乱吃!
建议您把这个微信转发分享给周围的朋友、亲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营养,让更多的人健康长寿!

据数据显示,中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高达30.2%,人数已达3550万,占全球老年病患者的1/4,位居全球首位。
如果把年龄扩大的话,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能达到1.4亿人,而且现在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吃”字。
回顾过去的40 年,糖尿病从少到多,谁是罪魁祸首?40年,遗传因素等基因问题影响基本很小。
最主要是,最近四十年,我国经济从全球倒数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提升首要解决的事温饱问题。而随着饮食水平提高,吃喝不愁,温饱的副作用逐渐展现了出来。
糖尿病就是这种“好处”带来的。从饮食的变化来看,有着5个非常明显的变化:热量高、加餐多、吃饭时间长、饮酒多、吃宵夜变多;
这些因素是造成糖尿病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数据也证实:能控制好这些因素就可以减少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高尿酸、高血压的发病。
我们是营养中毒的一代
当今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事实上都可以归类于富养性疾病。人类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身体越来越趋于安逸,饮食越来越趋于丰厚,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营养中毒的人比较多。
1、怎么补充营养?
先人很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但我们现在很多营养观念来自于商家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怎么补充营养?问一天要吃够几种谷类蔬菜肉类是好,问牛奶是否对人有益,各色保健品是否需要,虫草灵芝西洋参好不好。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先人很早就给了我们答案。我来讲几个古老的“新观念”,《黄帝内经》提到饮食有节,食不兼味。何为食不兼味呢,就是我们一天吃东西只需要一两样不是多样,这样对身体有好处。我记得小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说自己身体不舒服,生病了,老人看看常会说是孩子吃杂了。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女儿感冒了,当太医来给看病,说不用吃药,饿两顿就好了,贾宝玉生病时也是减食为主。当时贵族大家庭对待疾病的主要观念都是减少饮食,所以我们中国的理念中,无论是医学的权威著作《黄帝内经》还是农村老百姓或者贵族,对于健康生活的态度都是以减为主,做减法,和简单为主,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观点是这样,其实我们现在很多营养观念来自于商家。说人一天需要很多种蔬菜营养,说身体缺乏蛋白质与微量元素,其实这些宣传大多都源自于商家。商家的宣传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广告语不断进入我们的大脑,间接地形成了一种看似符合科学的理论,事实上,商家做这些广告,也主要是为了卖产品。说大家缺乏,商家反复宣传推广,人们便会担心所谓摄取不足而导致的不良反应,这样顺水推舟拿出产品,大家便理所当然前去购买了。
事实上,我们人类现在处于一个营养极度丰富的时代,如果说我们现如今还缺乏营养的话,那纵观整个历史,人类估计早就生存不下来了。街口随处可见超市,农场也大多数都是自动化生产收割,我们每天都可以都吃肉,可以吃到各色食物,这在以前是不可能想象的,以前人们生长在什么地方,就只能吃当地所产的食材。
2、一切元素,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是营养,当超过了便是毒素。
当今常见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事实上都可以归类于富养性疾病。
我们讲一个医学上的认识:一切元素,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是营养,当超过了便是毒素。比如脂肪肝,多发于喜欢吃肉,饮食不节制的人,很年轻就得了脂肪肝,因为摄入了过多的脂肪、蛋白质、营养,人体吸收不了,也代谢不掉,便囤积在肝;当人体内这种过滤不掉的营养素大量的沉积于血液中,便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比如说我们常提及的重金属,大家现在都很关心重金属问题,经常听到重金属超标重金属中毒这一类说法,但其实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重金属基本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也就是说,当人体需要的时候这些重金属便成了营养素,当总量超过了人体所需便会导致中毒,成了毒素。所以中国传统医学中讲凡物皆有毒,在范畴之内便是营养,超过了的话,人体要代谢排斥出去,这就产生了毒理反应。
这不仅不益于人体的健康,反而伤害人的身体。由此我们明白,一切在人体需求之内的,便是营养,一切超过人体所需的,便是毒素。古人讲清淡饮食七分饱,是告诉我们这是健康范畴,节制是最好的医术,当我们吃得过饱、摄入过多的时候,人体便会发生问题。
人类目前的发展趋势是——身体越来越趋于安逸,饮食越来越趋于丰厚,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营养中毒的人比较多。
3、颠倒的饮食观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人类目前处于获得营养非常便捷的一个时代,目前整个现代社会是营养普遍过剩的。
反观一些长寿国家或者地区,比如日本,日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是很清淡的,营养摄入也比较简单,至今还有一些老夫妇,还是每天两个人只煮一个鸡蛋,熟了以后拿出来,切了一人一半,一人一天只吃半个鸡蛋;广西巴马,巴马长寿闻名世界,巴马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呢,在山区里,交通不方便。田里如果种的是红薯扁豆茄子,农夫就是吃红薯扁豆茄子,所有人都一样,吃的都是当地产的这几样食物,反而这种地区,长时间维持这种生活习惯重复单一饮食的人们更长寿。包括很多偏远地区,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不错,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说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实践下来的传统,关于食不兼味,关于清淡饮食。
中医究竟是什么,可以这么说,中医是一个几千年的经验学科,现代医学探索的时间还非常短,中医则是几千年的经验实践下来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考。
4、营养中毒的常见反应
头晕脑胀,睡醒不解乏,午后犯困,胸闷心烦,肤色晦暗粗糙,面上油光,便粘便不爽,易怒易嗔,欲念丛生心不静。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
在确诊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经病态化了!这些已经超出了纯粹医学的范畴。其预防、治疗也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配合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慢性病的发生不同于寄生虫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他的发病原因往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说体力活动减少。

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大学的Booth等于2002年在《应用生理学杂志》上发表长篇论文,对体力活动不足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深刻关系做了全景式扫描(证实了其因果关系)。他的理论思维与新颖观点引起国际运动医学界很大关注。
还有一个著名的案例是:南太平洋岛国瑙鲁。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其一跃成为太平洋岛国首富,原本勤劳淳朴的瑙鲁人迅速脱贫,过上了闲适慵懒的富足生活。他们的饮食方式受欧美影响全面西化,商场货架上的饼干比水果和蔬菜要多三倍,餐馆也流行高脂油炸食品。
数十年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瑙鲁已成为全球最胖的国家,国内97%的成年男性和93%的成年女性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近半数瑙鲁人患有糖尿病。
所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不能仅仅从医学角度考虑,还要从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生存方式改变的角度去考虑。
在中国,这种生存方式改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体力劳动为主,到脑力劳动为主,再到情绪劳动为主的生存方式的转变。
“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率先提出,是指劳动的价值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来获取。从此,人们工作成效的决定因素不再是体力或者智商,而是情商”。
农耕时代,以体力劳动的水平决定生产力,工业化时代以脑力劳动的水平决定生产力,而在互联网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时代则是以情绪管理水平决定生产力的。(这时人们所面对的人事更复杂、竞争更激烈)。
可以想象,在农耕时代,体力劳动者更不容易患糖尿病。现代研究显示:比起活动较少者来说,经常运动的人,肌肉中储存糖原的能力更强,胰岛素敏感性也更高。
而情绪压力也会直接影响胰岛素分泌水平,带来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从改革开放前到现在,很多人直接从过去的农耕时代过渡到现在的互联网为基础的服务经济时代。尤其是出生于60年代的人,生活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到过剩的跳跃式转变。活动量减少,大脑逐渐疲劳,而心理则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考验。
另外,基于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也随着发生变化,吃货文化、熬夜文化、懒床文化……这些居然被时尚化。
比如很多年轻人以好吃懒做为荣,吃了一大堆垃圾食品还沾沾自喜,朋友圈晒照片“拉仇恨”,傻呵呵地炫耀。却不知这些对自己的胰岛功能造成的消耗和破坏。
可以发现:在确诊肥胖、糖尿病、高血脂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早已经病态化了!这些已经超出了纯粹医学的范畴。其预防、治疗也需要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配合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虽然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适应这种转变。只有这样,这些生活方式病才会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让我们一起去营造另外一种更积极的文化吧!
怎么做到合理营养?饮食做到3个一点
杂一点
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糖尿病患者应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食物种类和重量,保持食物多样化。
这里需要做到两个杂,主食杂、种类杂。
主食杂:推荐主食粗细搭配,白米饭、通心粉、白面包等细粮与糙米、荞麦、莜面、玉米碴、青稞、藜麦等粗粮各占一半。
种类杂:吃饭的时候,主食搭配适量的蛋白质和大量的蔬菜,这样的混合饮食可以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避免出现较大的血糖波动。

瘦一点
糖尿病人,肉不能少。但是要记住,吃肉要吃得瘦一点儿,选瘦弃肥。
虽然,脂肪可以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但是,脂肪能量也高。
而糖尿病人需要控制总能量,如果进食大量肥肉,很容易造成能量超标,引起体重上升,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所以,大家在吃肉的时候,尽量选择瘦肉,吃鸡鸭鹅等禽肉,要去皮。而鱼肉由于脂肪含量低,也是很好的选择
淡一点儿
口味淡一点儿。
特别要注重盐的控制,盐吃太多会增大糖尿病风险。
吃太多盐会增加人体的胰岛素抵抗,直接削弱胰岛素的降糖能力。另外,口味太咸容易增加食量让人变胖,还会升高血压加重血管损害,这些都会加大糖尿病发病风险。
建议每天吃盐别超过5克,适当吃一些果蔬对身体有好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吃对饭,就是在“治病”,而对于没有得糖尿病的人来说,吃对饭,就是在预防糖尿病。
来源 糖尿病家庭调养、一附院内分泌科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