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蒙轩 三甲
蒙轩 副主任医师
医科院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突破性进展后,什么成了肝胆外科诊疗的主流?

127人已读

随着多领域突破性进展,肝胆外科领域已打破单一治疗方法的“天花板效应”。精准切除和综合治疗成为诊疗主流。

肝癌、胆道肿瘤、胰腺癌......肝胆肿瘤在肿瘤领域算是危险性和疑难度较大的一种。越是复杂的疾病就越没有单一特效疗法,挑战也越大,而挑战背后也孕育着无限的成就感。

肝胆新星蒙轩对此感受颇深。蒙轩于2012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三年时间里,他在解放军总医院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 at Chapel Hill)完成双博士后研究,并于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进入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院。从2015年-2021年,蒙轩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从2021年开始至今,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担任副主任医师,并兼任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科室副主任。

师从赵玉沛、董家鸿等顶级胰腺、肝胆外科大咖的他,与肝胆外科领域可谓“情投意合”。在他看来,自己十分幸运,有高山仰止的前辈引路,也赶上了肝胆外科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尤其是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的筹备成立,是他职业生涯的另一个开端。

目前,在肝胆外科领域深耕多年的他,不仅是一位医者,也在参与、打造着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的建设。他的学术视野、管理视野、行业视野正不断拓展。《中国医院院长》通过对他的专访,看到了一个新视角下的肝胆外科以及其相关的诊疗与未来趋势。


诊疗需求依旧很大

“肝胆疾病诊疗的需求依旧很大。”蒙轩谈到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的诊疗现状时介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37张床位爆满,因而,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打造了门诊、手术等诊疗服务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同质同源的廊坊院区肝胆外科,“这是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减少患者就医难度的需要。”现实情况确实进一步验证了患者的需求量。2024年5月廊坊院区肝胆外科试运营,10月1日正式开诊。半年的试营业期间,40张床位的肝胆外科爆满,每月有80~100台手术。“目前不能充分满足患者需求。”蒙轩称,手术室数量限制了手术的开展,预计二期手术室将从6个扩大为20余个。

蒙轩也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肝癌、胆道肿瘤和胰腺癌都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前列,就医需求大;二是肝胆胰恶性肿瘤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病情进展迅速等本身的复杂性;三是发现即是中晚期的患者需要尽快手术,以免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而对床位需求和周转率要求很高。

另一个让蒙轩关注的重点是肝胆胰肿瘤复杂的发生机制,目前病毒引起肝癌的机制仍旧未完全清楚。“特别渴望通过基础研究了解疾病发生机制”,于是有了他双料博士后的经历。他认为,与医生遵循指南、规范行医不同,基础研究需要创新,需要想别人未曾想,做别人未做之事,而且博士后期间的研究工作不仅让他对基础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持续探索的热情。

三年回国以后,蒙轩先是留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从住院医师很快晋升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19任命副主任医师、已经在手术方面独当一面的他,迎来了肝胆外科里程碑式的几年。蒙轩表示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全球肝胆外科里程碑式飞跃发展的时期。此时,自己各方面已趋成熟,于是赢得了更多发展的机遇。他认为,建设与本院区肝胆外科一体化运行的廊坊院区肝胆外科,便是重要的机会之一。于是他抓住机遇,又回到了中国的医疗神殿——协和系统,拓展更多发展空间与机会。更让他欣慰的是,担任廊坊院区肝胆外科科主任的正是自己亦师亦友的大师兄王宏光教授。

蒙轩在院区开展微创手术为患者带来获益

精准切除和综合治疗是王牌

肝癌治疗通常以外科治疗为主,虽然外科治疗能够提供更长的生存,但术后复发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几十年人类对肝胆胰系统肿瘤没有突破性进展,2018年—2021年,肝胆领域有了突破性进展,在药物治疗、局部治疗、转化治疗及多学科治疗方面均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进展。如免疫治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靶免联合”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反应率和有效率,并且安全性可接受,如今已成为肝癌治疗的标配。血管性介入治疗、消融治疗、放疗等治疗方法也在突破现有肝癌治疗的瓶颈,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蒙轩如是介绍道。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精准切除和综合治疗渐渐成为主流。”蒙轩说,董家鸿院士最早在国内提出精准外科理念,蒙轩所在的团队是实践最好的团队之一。他认为,精准医学是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共性模式和关键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精准医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践行精准外科理念?蒙轩认为,强调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术中根据肝脏的解剖做到肿瘤的精准切除及彻底清扫,在精准切除之后还要进行全程精细化管理,提高远期疗效。期间,他们团队开发了能够精准透视病灶的工具,并在着手转化相关工作。“开发新器械,让基层医生拥有同质化的能力,是我们这一级别医院的责任和使命。”

精准还体现在个性化治疗上,即给每个患者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蒙轩认为,肝癌的个性化治疗,不止局限于医疗层面,还要考虑分子层面、免疫系统状态、肿瘤位置、转移范围等的不同以及患者的经济情况、医保状况等不同,因而个性化治疗,需要坚持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建立肝癌MDT多学科治疗协作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组建了肝癌治疗多学科团队,形成以外科为主,联合介入、消融、内科、影像、病理等学科相辅相成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共同执行肝癌的多次治疗,避免了以往单一学科反复治疗对疗效的限制。“单一治疗方法易出现‘天花板效应’,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亟需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同时,肝癌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病情进展迅速等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肝癌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均驱使着肝癌的治疗更加需要MDT模式。

“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外科医生的能力,把手术做得更精细,更精准,是目前的方向。”蒙轩称,避免因创面大,导致错失其他治疗的机会,就需要用到微创手术。他分析称,微创方式分好多种,借助腹腔镜、机器人缩小切口的手术是微创,介入、射频消融等也算是微创的治疗方式。目前,肝胆胰手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微创完成的,但是不要过度迷恋微创手术,有些情况并不适合微创。同时,微创需要经验,微创最好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尽量精准微创切除。另外,要借助MDT,用好其他微创的治疗方式。

谈及肝胆系统诊治方面的新趋势,蒙轩称,“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

他如是分析:随着肝炎疫苗的普及以及违反原则的输血减少,因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会逐渐减少。而胆道系统肿瘤多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积极干预胆道结石、胆管炎、胆囊炎反复发作等早期问题,有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他提醒,与肥胖、环境污染、饮食结构、饮酒等有关的胰腺癌,发病率可能会逐渐提升,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呈现这样的趋势。

“因而,除尽可能提升综合治疗能力,让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外,从诱发因素出发,预防疾病发生至关重要。”蒙轩建议国家层面加大投入,防患于未然。

他认为,提升基层医师的诊疗能力,对预防疾病以及整个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发展均能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他指出了带动基层提升诊疗能力的几点路径:一是促进肝胆胰领域专家和基层医师们的学术交流,让更多基层医生能学到更专业的知识,服务于广大患者。二是让医疗技术更简单化,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快速获得诊疗能力,减轻患者不必要的负担。三是通过推广新的医疗技术,提早干预,避免成上升趋势的疾病成为日后的主流。

据他介绍,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工作已经在路上。2010年,董家鸿教授在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术中超声培训基地。随后,以王宏光教授为代表的年轻医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以外科医师的视角将术中超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推广。2017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牵头正式成立“中国肝胆外科术中超声学院”。该学院联合国内多家肝胆外科中心组成讲师团,编写培训教材,举办培训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

“术中超声技术是肝胆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它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和安全性。通过系统的培训,更多的基层肝胆外科医师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蒙轩表达着术中超声学院的初心。

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利用休息时间,做科普工作,并努力尝试、探索让枯燥的医学知识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也是赶上好时候,当下医生可以借助很多媒体渠道,随时随地将对疾病的感想、忠告传递出去。”他也希望各平台给予医生更多推广,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亟需带动基层提升诊疗能力

谈及肝胆系统诊治方面的新趋势,蒙轩称,“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

他如是分析:随着肝炎疫苗的普及以及违反原则的输血减少,因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会逐渐减少。而胆道系统肿瘤多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积极干预胆道结石、胆管炎、胆囊炎反复发作等早期问题,有助于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他提醒,与肥胖、环境污染、饮食结构、饮酒等有关的胰腺癌,发病率可能会逐渐提升,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呈现这样的趋势。

“因而,除尽可能提升综合治疗能力,让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外,从诱发因素出发,预防疾病发生至关重要。”蒙轩建议国家层面加大投入,防患于未然。

他认为,提升基层医师的诊疗能力,对预防疾病以及整个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发展均能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他指出了带动基层提升诊疗能力的几点路径:一是促进肝胆胰领域专家和基层医师们的学术交流,让更多基层医生能学到更专业的知识,服务于广大患者。二是让医疗技术更简单化,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快速获得诊疗能力,减轻患者不必要的负担。三是通过推广新的医疗技术,提早干预,避免成上升趋势的疾病成为日后的主流。

据他介绍,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工作已经在路上。2010年,董家鸿教授在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术中超声培训基地。随后,以王宏光教授为代表的年轻医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以外科医师的视角将术中超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推广。2017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团队牵头正式成立“中国肝胆外科术中超声学院”。该学院联合国内多家肝胆外科中心组成讲师团,编写培训教材,举办培训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

“术中超声技术是肝胆外科医生的‘第三只眼’,它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和安全性。通过系统的培训,更多的基层肝胆外科医师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蒙轩表达着术中超声学院的初心。

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利用休息时间,做科普工作,并努力尝试、探索让枯燥的医学知识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自己也是赶上好时候,当下医生可以借助很多媒体渠道,随时随地将对疾病的感想、忠告传递出去。”他也希望各平台给予医生更多推广,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蒙轩在《肝胆外科术中超声基础》新书发布会上进行分享

医生简介

蒙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肝胆胰外科,科室副主任。学术任职有美国UNC at Chapel Hill医学院及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双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移植外科、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201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树兰”卓越工程奖、三等功等。

原创来自:中国医院院长公众号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蒙轩
蒙轩 副主任医师
医科院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