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与全民健康
发表者:史宪杰 人已读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顾建文教授:颈椎病性眩晕: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顾建文教授
摘要:颈椎病性眩晕以颈椎相关的眩晕为特征,但它是否为独立病症仍存争议。本文依据现有文献,概述其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相关证据。目前有 4 种假说解释其病因,诊断多依赖主观感受,缺乏客观依据,治疗具挑战性,不同类型颈椎病性眩晕需采用相应治疗方法。
一、引言
颈椎病性眩晕作为一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病症,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医学领域引发诸多讨论。明确其发病机制、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探究颈椎病性眩晕,有助于填补医学知识空白,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二、颈椎病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假说
(一)本体感觉性颈椎病性眩晕
理论依据与潜在机制
该假说认为颈椎本体感觉传入信息改变可导致眩晕。颈椎的关节、肌肉和韧带中的本体感受器在维持身体平衡和空间定向中起重要作用。当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关节紊乱等,可能影响本体感受器的正常功能,导致其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的感觉信息异常,进而干扰大脑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知,产生眩晕感。
研究支持与争议点
一些研究通过对颈椎病患者的本体感觉测试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存在本体感觉减退或异常,为该假说提供了一定证据。然而,目前仍缺乏直接证明本体感觉异常与眩晕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且对于如何准确评估和量化本体感觉变化以及其在眩晕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二)Barré-Liéou 综合征
历史发展与重新审视
Barré-Liéou 综合征曾一度被质疑,但近期随着科学证据增加又被重新关注。该理论认为颈椎病变刺激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缺血,从而导致眩晕等症状。颈椎退变可能导致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压迫或刺激,影响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进而影响内耳和脑干等部位的血液供应,引发眩晕。
证据积累与问题所在
研究发现部分颈椎病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和椎动脉血流改变,支持了该综合征的存在。但在诊断方面,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方法来明确交感神经受累和椎动脉缺血情况,且不同患者症状表现差异较大,使得准确诊断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其诊断标准和病理生理机制。
(三)旋转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
血管因素的关键作用
此假说强调椎动脉受压或扭曲导致供血不足是眩晕的原因。当颈椎发生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导致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内的走行受到影响,出现受压、扭曲或痉挛,使内耳、脑干等部位的血液供应减少,引起前庭系统功能障碍,产生眩晕症状。
诊断难点与研究方向
尽管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可帮助诊断,但在实际临床中,准确判断椎动脉受压部位和程度仍具挑战性。此外,对于椎动脉血流变化与眩晕症状之间的量化关系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程度的血管受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还需要更多研究。
(四)偏头痛相关性颈源性眩晕
神经血管关联机制
偏头痛与颈椎病性眩晕可能存在神经血管关联机制。偏头痛患者常伴有颅内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而颈椎病变可能影响颈部血管和神经的正常功能,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眩晕发作。颈椎病变可能刺激颈部的三叉神经传入纤维,通过神经反射影响颅内血管,引发偏头痛样症状和眩晕。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复杂性
由于偏头痛本身症状复杂多样,且与颈椎病性眩晕的症状可能相互重叠,使得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目前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来区分两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特点、伴随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判断,这对临床医生的诊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顾建文教授:颈椎病性眩晕: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三、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困境
(一)主观感受主导诊断的局限性
目前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主观感受,如头晕、眩晕、平衡失调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多种疾病均可引起类似症状,如内耳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使得仅根据患者描述难以准确判断病因是否为颈椎相关,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延误患者治疗。
(二)缺乏客观诊断指标的影响
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试验来确诊颈椎病性眩晕。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如颈椎 X 线、CT、MRI 等主要用于评估颈椎的结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眩晕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例如,颈椎骨质增生在许多无症状人群中也存在,因此不能单纯依据影像学发现的颈椎病变就诊断为颈椎病性眩晕,缺乏客观诊断指标严重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临床经验差异的挑战
诊断颈椎病性眩晕往往依赖临床医生的经验,但不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经验水平存在差异。一些医生可能对该病症的诊断标准把握不准确,或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无法准确判断病因。这可能导致不同医院、不同医生之间的诊断结果不一致,给患者带来困惑,也影响了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顾建文教授:颈椎病性眩晕: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四、颈椎病性眩晕的治疗策略探讨
(一)本体感觉性颈椎病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手法治疗的原理与应用
对于本体感觉性颈椎病性眩晕,手法治疗是常用方法之一。通过专业的颈椎推拿、按摩等手法,可以调整颈椎关节位置,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肌肉紧张,从而恢复颈椎本体感觉传入的正常功能。手法治疗还可能刺激颈部的本体感受器,促进其功能恢复,增强大脑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知能力,缓解眩晕症状。
治疗效果与注意事项
临床研究表明,手法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可取得较好效果,能有效减轻眩晕发作频率和程度。但手法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否则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颈椎损伤。同时,治疗效果可能因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依从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Barré-Liéou 综合征相关颈椎病性眩晕的治疗
手术治疗的选择与效果
对于伴有 Barré-Liéou 综合征的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手术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可能有效。颈椎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去除压迫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椎间盘组织、骨赘等病变,解除神经和血管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缓解眩晕症状。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激光能量减少椎间盘体积,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同样有助于改善病情。
手术风险与术后康复
然而,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以促进颈椎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康复训练应包括颈部肌肉力量训练、颈椎活动度训练以及平衡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三)旋转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的治疗
减压手术的必要性与实施条件
对于旋转性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当通过 MRA、CTA 或 DSA 等检查确定椎动脉受压部位后,减压手术是主要治疗选择。减压手术可以解除椎动脉的压迫,恢复其正常血流,从而改善眩晕症状。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颈椎病变情况选择。
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除手术治疗外,综合治疗也很重要。例如,在手术前后可配合药物治疗,如改善微循环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以促进神经和血管功能恢复。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颈椎姿势,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和外伤,预防眩晕复发。
(四)偏头痛相关性颈源性眩晕的治疗
综合治疗措施的制定
偏头痛相关性颈源性眩晕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偏头痛和颈椎病变两方面因素。药物治疗方面,可选用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如曲坦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同时针对颈椎病变进行相应治疗,如物理治疗、颈椎牵引等。物理治疗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减轻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刺激,从而减少偏头痛和眩晕的发作频率。
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意义
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症状特点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制定。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偏头痛发作频率、程度、颈椎病变类型等,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和治疗周期,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论
颈椎病性眩晕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医学问题,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诊断困难,治疗方法需根据不同病因和病情个体化选择。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寻找更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痛苦,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加强医学教育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症的认识和诊断治疗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颈椎病性眩晕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提供一些关于颈椎病性眩晕的最新研究成果
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关节紊乱有哪些具体症状?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