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氮平治疗精神疾病的“金标准”属性
如果心脏冠脉造影是确诊冠脉堵塞的金标准,氯氮平就是评价精神症状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但是医生对氯氮平存在一种天然抵触,原因跟它当初因为粒细胞缺乏导致的患者死亡有直接关系。这个致命副作用也确实成了它的原罪,短暂退市又重新上市说明虽然存在这种严重副作用但氯氮平仍然具有大部分抗精神病药(准确说是全部抗精神病药)无法比拟的抗精神病效果。至于粒细胞减少或者缺乏虽然严重,但仅限于1%比例,而且这是一种“可以通过监测而避免”的副作用,在后来的使用说明中为此专门规定了粒细胞监测方案。有趣的是实际临床中真正导致氯氮平死亡的情况并不是粒细胞缺乏,而是因为抗胆碱作用导致的肠梗阻。
所以如果医生真正精通精神药理后发现氯氮平作为疗效评价的金标准绝不是浪得虚名,特别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也称为抵抗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绝对是立竿见影,被公认的最大亮点是降低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这个特点在所有精神药物中绝无仅有,如果我们统计精神病人特别是重型精神病人如此恐怖的高自杀死亡率就会对氯氮平这个特殊优势肃然起敬,如果仍然有“道德婊”揪住“粒细胞缺乏”不放而过度渲染氯氮平的原罪,那么第一,粒细胞缺乏的低发生率,第二,粒细胞缺乏的可监测、可预防性,第三,氯氮平可预防的副作用与因病情导致的高自杀死亡,这三个方面足以明确其利弊权衡。
至于氯氮平为何具有如此突出治疗优势?为何如此弱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结合度却体现出如此强效作用?不能仅仅用“多受体的综合作用”来解释,公认的是“氯氮平存在一个未知作用机制”,很多研究机构也正在探索这个机制,如果某一天能发现这种特殊作用部位或机制,对精神疾病的病理和治疗将是一个巨大突破。
最后有一个重要规定,像Stahl教授所说,氯氮平不是“菜鸟医生(初级医生)”有资格使用的药物,必须由精通精神药理及临床经验的专家级精神科医生在严格评估后开具处方。所以家属使用前要了解医生资质,毕竟国内精神科的特殊性是赌不的,除了头部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其他……说多了(略)
本文是孙玉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