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忠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图文文章

儿童常见第四脑室肿瘤:室管膜瘤的分型与精准治疗

发表者:余建忠 人已读


室管膜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data-filename="裁剪旋转 (4).jpeg" data-width="1537" data-height="807" data-unwell="0" data-server-rendered="true" class="image-container holder read-only">
裁剪旋转 (4).jpeg

后颅窝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临床特征

室管膜瘤约占儿童脑肿瘤的10%-15%,其中超过60%的病例源自后颅窝,主要发生在第四脑室。肿瘤的生长常导致阻塞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典型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严重时可伴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复视或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因病情进展较长,还可能出现头颅外形异常或发育迟缓。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画笔标记 (3).jpeg

后颅窝第四脑室室管膜MRI影像

影像学特征

在磁共振成像(MRI)中,后颅窝室管膜瘤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 T1加权成像上呈低信号;
  • T2加权成像或质子密度图像上呈高信号;
  • 钆对比增强常可见,肿瘤可见延伸至Luschka孔,且肿块不断增大,易导致第四脑室或幕上脑室系统阻塞,引发脑积水,但周围水肿相对罕见。此外,扩散加权成像(DWI)中室管膜瘤可能表现为扩散受限,为鉴别诊断提供进一步依据。这些影像学特征可帮助区分室管膜瘤与其他后颅窝肿瘤(如髓母细胞瘤)。
  • 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进展

    近年来,分子分型的应用为室管膜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尤其在 后颅窝型室管膜瘤(Posterior Fossa Ependymoma) 中,不同分子亚型的研究揭示了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并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1. PFA型(Posterior Fossa A型)

  • 流行病学:PFA型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亚型。
  • 分子特征:CXorf67基因(又称EZHIP基因)高表达是其关键标志。该基因通过抑制多梳抑制复合体(PRC2)的功能,引起表观遗传调控异常,促进肿瘤生长和侵袭。
  • 预后:PFA型预后较差,2年复发率为80%,10年生存率约为50%,尤其是在肿瘤无法完全切除的情况下。传统放化疗对该亚型的效果有限,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
  • 靶向治疗
  • 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Niraparib) 是近年来的突破性进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修复功能,增强低剂量化疗药物的DNA损伤效应,从而诱导癌细胞凋亡。
  • 最新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开展基于CXorf67高表达的PFA型室管膜瘤运用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的靶向治疗方案。这一靶向疗法在复发性室管膜瘤中表现出显著疗效,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疗效远优于传统治疗,同时显著降低了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
  • 2. PFB型(Posterior Fossa B型)

  • 流行病学:主要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
  • 分子特征:PFB型基因组较稳定,未发现CXorf67高表达,与PFA型相比,其生物学行为较为缓和。
  • 预后:PFB型预后显著优于PFA型,患者对放疗和手术治疗反应良好,完全切除病例的长期生存率较高(约75%-85%)。
  • 靶向治疗:由于其对传统疗法的良好响应,针对PFB型的靶向治疗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优化术后放疗和随访策略。
裁剪旋转 (3).jpeg

后颅窝室管膜瘤分子分型


治疗策略

1. 手术

手术切除是室管膜瘤治疗的核心,全切除是决定患者长期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确保对脑干及后组颅神经的充分保护,尤其是防止术后吞咽功能损伤,以避免影响患者后期的靶向治疗。术后通过MRI评估残留肿瘤是制定后续治疗策略的关键。对于邻近重要神经结构的肿瘤,如果全切除存在较高风险,术后需辅以放化疗及靶向治疗以减少复发风险,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2. 放疗

放疗是术后治疗的标准方法,尤其适用于无法完全切除或复发的病例。局部分次放疗(通常为54-60 Gy)能够延缓病程进展。

  • PFA型患者的放疗效果有限,需联合靶向治疗优化疗效。
  • PFB型患者对放疗的响应较好,多能实现长期病情控制。
  • 3. 化疗与靶向治疗

  • 传统化疗:室管膜瘤对化疗的敏感性较低,化疗主要用于高危或无法耐受放疗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和顺铂。然而,单独化疗的疗效存在争议,其毒性较高且生存获益有限。
  • 靶向治疗
  • PFA型: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联合低剂量化疗的治疗方案已在复发性病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比传统治疗,这一方法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同时降低了化疗相关的毒性,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艾庆元靶向治疗.jpg

复发的室管膜瘤靶向治疗


预后

  • PFA型
  • 传统治疗预后较差,尤其在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时,长期生存率有限。然而,随着尼拉帕利等靶向治疗的应用,PFA型患者的生存率正在逐步提高。
  • PFB型
  • 预后较好,完全切除的病例长期生存率约为75%-85%。

尽管PFB型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所有室管膜瘤患者均需定期随访,以监测复发和治疗相关的长期并发症(如神经认知损伤)。

总结与展望

室管膜瘤的治疗正随着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的进步而不断优化。尤其是 PFA型 患者,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联合放疗和低剂量化疗)的成功应用,为改善高危患者的预后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未来,随着更多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加入,结合精准医学和分子技术,室管膜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将进一步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本文是余建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