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煦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经典问答

感染阴道炎后总是有很多难受的感觉和症状

发表者:区煦东 人已读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我是去年的时候去医院做妇科检查,白带清洁度为3,其它均正常,当时大夫说我白带不好,非要进行清洗阴道和进行臭氧和红外线照射。自那三天后,我肚子疼难以忍受,后来经医院检查说是急性盆腔炎。这个罪受的真是痛苦死了。吃药和打针很久后有点效果,但是后来一直白带不好。比以前没治疗的时候更难受。几年3月份又怀孕了,2个多月出血上医院检查是没有胎心胎丫,后来做了清宫手术,我整个人被折磨的快不行了,所有 倒霉的事情又赶在一起了。11月份准备再次怀孕,去医院查了妇科,清洁度还是3,做了细菌培养发现支原体,我到时就要晕倒了。一直以来很爱干净,我不知道怎会有这样的毛病? 后来医生给我开了红霉素肠溶胶囊,下个月绝境干净后去复查。 我希望区大夫能给我个建议,我准备怀孕呢,怎么办?这个病好像不好治疗吧。我平时很爱干净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感染这个?我很是不能理解,希望区大夫能帮我打消心头的疑虑。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区煦东
区煦东大夫给您的回复:根据您提供的就医“治疗”情况来看,您是遇“医”不淑,受骗了!因为您提供的情况是在做第一次的白带检查的时候只是“白带清洁度3度”是属于正常的白带的清洁度的范围,没有阴道炎,然而,您在没有阴道炎的时候进行了(过度及胡乱的)“治疗”。由于胡乱“治疗”就造成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及阴道内的内环境发生异常,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就会趁机入侵繁殖,也就是您后来做白带检查到有“支原体”的了。
治疗支原体阳性(支原体感染)只需要口服广谱抗生素连续14天就能治愈。在口服抗生素期间不需要在阴道内用药或外阴洗药,否则会使得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
患者:区大夫你好: 很感谢你对我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我想咨询一下,是口服抗生素效果好,还是打点滴效果好呢? 我这个必须要治疗之后才能怀孕吗? 谢谢,很着急等待你的回复。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区煦东
区煦东大夫给您的回复:支原体阳性是可以治愈的,治愈支原体阳性(感染)后才准备怀孕。治疗支原体阳性的方法,请您再次参看我在上次的回复中的最后那句话已经清楚地告诉您该怎么做了。
患者:区大夫你好:我又要来咨询你了。白带一直很多,有时候想水一样,时候有粘稠发黄。口服抗生素正在吃着,还用其他的什么治疗吗?
患者:区大夫你好:口服14天抗生素之后,多长时间去复查?有没有治愈?如果是感染附件的话,只用抗生素能治疗的好吗?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区煦东
区煦东大夫给您的回复:“白带水样”不是就等于有炎症。服完14天的药物后再过7天就可以复查白带。建议您到政府办的医院,最好是三甲医院找妇产科医生就诊复查。
患者:区大夫: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回复。 我主要是患病时间长了才检查出来,因为一直不知道是细菌感染了。所以可能我比较担心吧。另外一个问题,可能是长时间白带多的刺激吧,阴道口总是有点针扎一样的感觉,妇科检查的时候大夫说有外阴炎,这个需要另外涂药膏吗?还是口服抗生素就可以消炎了?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区煦东
区煦东大夫给您的回复:您所提及的“感觉”不是病,也不是“白带多”引起的,不需要专门的“治疗”。
患者:区大夫你好: 又要打扰你了。我这半年来总是感觉腹股沟两侧有针扎的感觉,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反正感觉很难受。我想问下,这是不是因为感染解脲支原体的原因啊?如果是,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好吗?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区煦东
区煦东大夫给您的回复:您所提及的“感觉”与“支原体感染”完全无关。就算您真的是有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话,也绝对不会造成您所提及的“感觉”。您的“感觉”是属于神经过敏所造成的,不是病,也无须“治疗”。
患者:区大夫你好:最近还是腹股沟两侧针扎一样的疼,有时候感觉像想小蚂蚁一样行走。特别难受,有时候有腹股沟很厚重的感觉,这到底是咋回事啊?折磨的真是苦不堪言。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区煦东
区煦东大夫给您的回复:根据您提供的情况来看,您有“腹股沟很厚重”的感觉多数是与您的劳累有关,多数不是病。您的“针扎疼”或“蚂蚁行感”是属于神经过敏,也不是病,更无须“治疗”。请您再次参看我在之前的多次的回复中已经清楚地告诉您该怎么做了。请您参看我在本网页上已经发表的有关《女士为何容易沾上神经官能症?》的科普文章的有关内容。
患者:区大夫你好: 自从一年前在医院检查进行不当治疗后,我整个身体状况一直都不好,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看了你的文章我才知道是这样的原因。现在像你这样负责任的医生真是太少了,我有好多时候都害怕去医院。非常感谢你,从现在开始我会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真的很感谢你。

本文是区煦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