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涎腺炎、黄疸及胰腺肿块,是肿瘤还是炎症?

发表者:刘继喜 人已读

10年前有一位老年男性患者出现黄疸和胰腺肿块来我门诊就诊当问到他的病史的时候,老先生说以前曾经腮部长了一个肿块,手术后说是炎症。我当时第一印象就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少见病,在全球呈散在分布。该病于1995年由Yoshida首先描述。据日本的调查研究,其发病率为0.9/10万。我国近年关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报告逐渐增多。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看到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再写上“胰腺肿块”,而是直接写“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性大”。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好发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3:1)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其表现包括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腹痛或上腹不适、新发糖尿病等,也有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因体检发现胰腺增大而就诊。根据临床和病理学表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分为两个亚型。1型的病理学表现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为IgG4相关疾病在胰腺的局部表现。血清IgG4水平是该型较为特异的血清学标志,以IgG4水平高于正常上限2倍作为诊断依据。常伴发硬化性胆管炎干燥综合征、硬化性涎腺炎、肺门淋巴结肿大、间质性肺炎、腹膜后纤维化及间质性肾炎等。2型的病理学表现为特发性导管中心性胰腺炎以胰管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性表现。常见于青年炎性肠病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梅奥的数据为半数2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出现急性胰腺炎表现,半数为女性,平均年龄约31岁。

影像学诊断是关键。CT典型征象为胰腺弥漫性增大伴有低密度的包膜样边缘,呈“腊肠样”,胰腺实质呈延迟强化;也可表现为胰腺局灶性肿块;胰管扩张、胰管结石和假性囊肿等少见

治疗上以口服激素治疗为主。诊断不明确或黄疸较重患者可考虑内镜介入治疗

初始治疗一般采取口服泼尼松40 mg/,或按照0.6mg/kg/天选择剂量。起始剂量治疗4周后,应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征象逐渐减量,以每1~2周减少5 mg为宜,再根据临床表现采用5 mg/天的剂量维持或停药。维持剂量意见不一。推荐长期维持的建议210mg/天,1-3年;欧洲和北美则建议足量4周治疗后维持剂量治疗8-10周后停药。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率较高,约20%40%的患者初次激素治疗停药后可能复发,复发后仍可给予激素或联用、换用免疫调节剂和利妥昔单抗。2型少有复发。其中,有部分患者病程可呈自限性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1.激素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如腹痛或黄疸症状常常迅速或完全缓解;如足量治疗后症状持续,要考虑诊断的准确性,需要重新评估,是否是其它类型的慢性胰腺炎,特别是要排除恶性疾病。2.尽管症状缓解,但胰腺的功能和形态不是同步的,甚至没有改变,有时候在炎症治疗后,原有的纤维化病变在影像学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对于症状和影像学缓解的患者,一般不推荐通过组织学检查来证实治疗的效果。3.通过血清IgG4水平来作为疗效指标并不可靠,因为血清学的水平与临床或影像学改善缺乏良好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我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12,上海).中华胰腺病杂志,2013,13(1):43-45.

2Shounak Majumder,Naoki Takahashi,Suresh T.Chari.Autoimmune pancreatitis.Dig Dis Sci,DOI 10.1007/s10620-017-4541-y.

本文是刘继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