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癌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 1/3 间的唇红缘部黏膜。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
唇癌主要为鳞癌,腺癌很少见。多发生于下唇,常发生于下唇中外 1/3 间的唇红缘部黏膜。早期为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黏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
长期烟酒刺激,或经常吃过热食物,唇白斑、唇乳头状疣、血管瘤等疾病可恶变,加之唇黏膜可能出现溃疡、炎症的长期不良刺激,均可使唇黏膜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化,从而引起癌变。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唇癌,需加以注意:
唇癌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一般 2 年左右。一般无自觉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同时伴有增殖和溃疡,边缘外翻、高低不平。病损表面常出现血痂及炎性渗出,甚或继发感染。以后肿瘤向周围皮肤及黏膜扩散,同时向深部肌组织浸润;晚期可波及口腔前庭及颌骨。
唇癌的临床表现有 3 种形态:外生型、溃疡型和疣状型。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为淋巴结转移。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查体、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唇癌位置表浅,易于早期发现与诊断,且多数分化较好,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上用手术、放疗、化疗、冷冻、激光、PDT(光动力疗法)或综合疗法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手术与放疗联合应用的综合疗法。
手术时把安全缘定在 0.5 cm 处,用电刀切除,术中配合创缘病理检查,尽可能保留唇部的解剖标志(人中、唇珠、口角等),以利于修复,并依据唇缺损范围行直接拉拢缝合或局部皮瓣修复或游离皮瓣修复等。
晚期转移的唇癌需行颈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淋巴组织清扫术;伴有腮腺内淋巴结转移者,应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切术。
放射治疗对唇癌的效果较好,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亦可作为治疗措施单独应用。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大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作为姑息治疗措施。
平阳霉素为首选,多作为术前诱导化疗,以减少正常组织的缺损范围,便于修复。
唇癌预后取决于原发灶的大小、组织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一般 5 年治愈率在 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