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1∶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右上腹疼痛和压痛,恶心、呕吐、轻度黄疸和白细胞增多等。
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1∶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右上腹疼痛和压痛,恶心、呕吐、轻度黄疸和白细胞增多等。
胆囊炎主要因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引起继发感染所致,导致梗阻的主要原因是胆道结石,而反复发生的感染可促进结石形成,从而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形成恶性循环。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胆囊炎,需加以注意:
急性胆囊炎多出现在油腻饮食后,如右上腹的绞痛,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也可以伴恶心、呕吐,严重的甚至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如寒战、高热等。
慢性胆囊炎,主要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部的隐痛、腹胀等不适。
急性胆囊炎
疼痛:右上腹开始时可为阵发绞痛,逐渐发展成持续胀痛,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疼痛可能放射到右侧肩部及背部。
恶心、呕吐:是常见的症状,如果恶心、呕吐顽固或频繁,可造成脱水,虚脱和电解质紊乱,多见于结石或蛔虫梗阻胆囊管时。
畏寒、寒战、发热:可有畏寒和低热。严重时可有寒战和高热,热度可达 39℃ 以上,部分患者可出现谵语、谵妄等精神症状。
黄疸:较少见,如有黄疸(皮肤、眼睛巩膜、尿液等发黄)常提示胆囊周围炎造成了肝损害,或者胆道出现梗阻情况,提示病情加重。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发病比较缓慢,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引起,有急性发作和缓解相交替的特点,急性期症状与急性胆囊炎相同,缓解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右上腹不适、恶心等。
右上腹不适:多在饱餐后数小时或夜间发生,进食后感觉到饱胀不适、嗳气(打饱嗝),也可出现右上腹部或肩背部隐痛,可反复发作,进食油腻、高脂食物后加重。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有讨厌吃油腻食物的感觉,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等不适。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临床上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危及生命。慢性胆囊炎可能会导致胆囊积脓、气肿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胆囊癌。
问:为什么胆囊炎晚上疼?
答:胆囊炎晚上疼的原因如下:
预防胆囊炎,主要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着手,包括饮食、感染、精神心理等。注意饮食习惯,避免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高脂肪饮食和酗酒等,避免疼痛、焦虑和恐惧等精神因素的影响。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本病主要是依靠查体和 B 超进行诊断,临床检查辅助排除其他病变,如过去有胆绞痛病史,则诊断更为肯定,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治疗胆囊炎需要内科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相结合,根据患者病情及综合情况确定最优治疗方案。如果选择手术治疗,目前常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囊炎
解痉止痛:临床常用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或间苯三酚肌注或静脉注射,同时可与异丙嗪、哌替啶肌注增强镇痛效。
抗感染治疗: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菌和肠球菌是胆囊炎的主要病原菌,需选择对这些病原菌有效的抗菌药,如头孢类、喹诺酮类和甲硝唑等药物。更换抗生素时应根据临床症状血培养、胆汁培养、胆囊壁的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等结果来决定。
利胆药物:消炎利胆片、熊胆胶囊、利胆素等。
驱虫治疗:若为寄生虫引起的胆囊炎,需要进行驱虫治疗。
溶石治疗:若为胆固醇结石引起的,可以使用熊去氧胆酸治疗。
慢性胆囊炎
主要是消炎利胆,如消炎利胆片、去氢胆酸及熊去氧胆酸等,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根治。
口服药物溶石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熊去氧胆酸。
对有胆源性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宜补充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的消化酶类药物:如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米曲菌胰酶片等。
解痉挛药物:匹维溴铵,可用于治疗胆道功能紊乱有关的疼痛。
缓解胆绞痛症状:胆绞痛急性发作期间应予禁食及有效的止痛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和间苯三酚等。
治愈情况
胆囊炎治疗后的效果,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和是否出现并发症有关。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出现胆囊坏疽、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预后较差。
急性胆囊炎恢复情况个体差异非常大,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甚至痊愈;少部分患者病情恶化快、迅速重症化,可危及生命。
慢性胆囊炎很难自愈,最终都需要手术治疗。
危害性
急性胆囊炎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胆囊坏疽、胆囊穿孔或感染性休克,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慢性胆囊炎如果不进行治疗,会反复发作,影响饮食和休息。
少数患者会诱发胆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