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综合症,又称淤胆、胆汁淤积、胆汁淤积综合征,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的胆汁生成或流动障碍,使正常产生的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导致本应排泄到胆汁中的物质在血液中蓄积(如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脂溶性营养素吸收不良导致的脂肪泻、骨质疏松、黄色瘤等。
胆汁淤积综合症,又称淤胆、胆汁淤积、胆汁淤积综合征,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的胆汁生成或流动障碍,使正常产生的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导致本应排泄到胆汁中的物质在血液中蓄积(如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脂溶性营养素吸收不良导致的脂肪泻、骨质疏松、黄色瘤等。
本病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肝细胞性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梗阻性胆汁淤积
肝外胆汁淤积
主要症状有黄疸、皮肤瘙痒、肝大与脾大,脂肪代谢障碍导致的脂肪泻、骨质疏松、黄色瘤等。
瘙痒:典型胆汁淤积常见的症状是瘙痒,特点为晨轻暮重,严重时会影响夜间睡眠。
乏力:接近 80% 的慢性胆汁淤积者会出现乏力。
脂肪泄(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常造成食物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可出现脂肪泻,粪便常有臭味。
维生素 K 缺乏: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维生素 A 缺乏:会导致夜盲症。
维生素 E 缺乏:多见于儿童,可有小脑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和视网膜变性。
维生素 D 缺乏:可以导致骨软化症。
黄色瘤:最常出现在眼周,为形状平坦或轻微隆起的扁平黄色皮肤沉积物,偶见于掌褶、乳房下或者颈部、前胸以及后背,又叫脂肪性纤维瘤。
肝性骨营养障碍: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胆汁淤积的病人而言,骨病是较为常见的一个并发症,大多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人都有骨质疏松。
如果病情持续得不到缓解,最终会导致肝细胞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迅速加剧的黄疸、腹水、肢体水肿、瘙痒由严重开始减轻,还有出血倾向(身上不明原因的淤点淤斑)。最终出现肝性脑病甚至死亡。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肝穿刺活检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胆汁淤积综合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解决引起胆汁淤积的原发病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段,比如药物损害、细菌感染、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
瘙痒
一线药物:
消胆胺:适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不完全性胆道狭窄等引起的瘙痒,但是对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性胆淤等疗效不佳。
熊去氧胆酸和腺苷蛋氨酸:可有效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瘙痒症状,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性胆汁淤积、药物性胆汁淤积等。
二线药物:利福平、抗组胺类药物、苯巴比妥等。
骨质减少
适当运动和补钙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有所帮助。
如维生素 D 缺乏,可以予以口服或者肌注维生素 D,直至血清维生素 D 达正常水平。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日常饮食多补充蛋白质和热量,低脂饮食。
如有出血倾向,可以肌注维生素 K,直至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
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 A、维生素 D 水平,存在降低时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