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癌是一种病因不明、组织类型和表现不同的发生于睾丸的一大类恶性肿瘤。
可分为生殖细胞瘤(约占 95%)和非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又可再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各占约 50%。
本病好发于 20~34 岁青壮年男性。白人男性比其他人种族男性更常见,高个子男性发生睾丸癌的风险也更高。
主要症状为阴囊无痛性肿块。
睾丸癌是一种病因不明、组织类型和表现不同的发生于睾丸的一大类恶性肿瘤。
可分为生殖细胞瘤(约占 95%)和非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又可再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各占约 50%。
本病好发于 20~34 岁青壮年男性。白人男性比其他人种族男性更常见,高个子男性发生睾丸癌的风险也更高。
主要症状为阴囊无痛性肿块。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睾丸癌,需加以注意:
早期症状不明显,典型表现为睾丸逐渐增大、肿块,无疼痛感,约 10% 有睾丸疼痛。具体表现如下:
本病病因未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病主要依靠肿瘤标志物、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睾丸超声:有助于初步判断睾丸肿块是否是癌。
肿瘤标志物:发生癌症时,抽血检查能够发现一些蛋白质异常升高,这些蛋白质也被称作肿瘤标志物。睾丸癌时会增高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乳酸脱氢酶(LDH)等。
活检病理:取一小块肿块组织,送到病理实验室,在显微镜下寻找癌细胞,可确诊本病。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癌细胞是否发生了转移。
X 线检查:有助于查看是否发生了肺转移。
CT:有助于了解癌细胞是否转移到淋巴结、肺、肝或其他器官。
磁共振(MRI):有助于了解是否发生了脑转移。
骨 ECT:有助于发现骨转移。
PET-CT:能敏感的发现癌细胞,但价格较高。
睾丸癌的治疗主要取决于癌症的类型和分期。早期睾丸癌可通过手术根除,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放疗、化疗,以及高剂量化疗联合干细胞移植。
睾丸癌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切除方式包括以下几类:
放疗是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
放疗在睾丸癌中主要应用于以下情况:
化疗可以在术后作为辅助治疗,防止睾丸癌复发,也可用于转移性睾丸癌的治疗。
化疗药物可以口服或者通过静脉使用,常用药包括:顺铂、依托泊苷(VP-16)、博来霉素、异环磷酰胺、紫杉醇、长春新碱等。
不同类型的睾丸癌适合的化疗方案不同。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
BEP(或 PEB):博来霉素 + 依托泊苷 + 顺铂
VIP:VP-16(依托泊苷)或长春新碱 + 异环磷酰胺 + 顺铂
通常情况下,睾丸癌化疗后都能取得不错的疗效。但并非所有的睾丸癌都能治愈。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加大化疗剂量以获取更好的疗效。
但高剂量化疗可能会严重损伤患者骨髓,因此,临床上,可能采取高剂量化疗 + 干细胞移植这一方法来进行治疗。这样既能保证疗效,又能避免过重的副作用。
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睾丸癌的预后总体较好。早期睾丸癌的治愈率可达 95% 以上,是目前实体肿瘤综合治疗的典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