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是指由于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股骨头以下,股骨颈基底部以上发生的骨折。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主要症状有外伤后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无法站立和行走,以及下肢缩短、外展、外旋畸形。
股骨颈骨折是指由于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股骨头以下,股骨颈基底部以上发生的骨折。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主要症状有外伤后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无法站立和行走,以及下肢缩短、外展、外旋畸形。
本病是由于股骨颈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中、老年人
青壮年
下述人群更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需加以注意:
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者多有摔倒受伤史,伤后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到限制,不能站立和行走。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有车祸、高处跌落等严重的暴力作用,伤后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到限制,不能站立和行走。
疼痛:可感到患侧髋部剧烈疼痛,腹股沟部位可存在压痛。
活动受限
一侧下肢活动受到限制,难以自主活动,一般无法自行站立行走。
也可能受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障碍,仍能站立行走,但数天后髋部疼痛加重,活动后疼痛更重,甚至完全不能行走。
下肢畸形
髋部、膝关节多有轻度屈曲。
肢体向外侧旋转。
患肢缩短:在骨折后如果发生移位,可出现肢体缩短。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主要是股骨颈受到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股骨颈骨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身体情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骨折严重,无法愈合或全身情况很差的高龄者,可放弃骨折治疗,早期坐起,有条件可用拐杖或轮椅活动。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是简单类型的股骨颈骨折最佳治疗方法。
适应证:
有骨折移位者首先应尝试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未发生骨折移位的者也应该尽早进行内固定,以免发生骨折移位,增加治疗难度。
方法: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切开关节囊,不暴露骨折端,对股骨头血液循环干扰少。
优势: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效果最为理想。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应证:闭合复位失败,或固定不可靠,或青壮年的陈旧骨折不愈合,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方法:暴露骨折部位后,清理骨折端,打入钢钉的同时还会采取植骨术,以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
人工关节置换术:复杂骨折或高龄人群,医生会根据临床因素综合考虑,可能会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手术适应证如下:
65 岁以上老年人,发生完全性股骨颈头下骨折,同时发生部分或完全位移。
55 岁 ~65 岁年龄段,骨质疏松明显,骨折不能得到满意复位及内固定者。
年龄超过 60 岁以上的陈旧股骨颈骨折未愈合者,或伴有多种合并症,身体条件差,不能耐受二次手术者。
对于高龄、健康状况差、合并多系统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者,医生一般会选择非手术的保守方案。常用方法如下:
皮肤牵引
方法:使用腿套直接捆绑在皮肤上,通过重物的牵引达到制动及维持骨折复位的作用。
优点:无创,操作简单。
缺点:牵引效果差,长期牵引容易出现皮肤并发症,同时主观感觉不舒服。
骨骼牵引:在能够耐受的条件下,骨骼牵引是第一选择。
方法:穿过骨骼进行牵引。
优点:骨折复位效果好,长期牵引无明显不适感。
缺点:有创操作,一般在局麻下进行,有感染风险。
股骨颈骨折属于外伤,除了正规的治疗以外,还要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才能达到满意的预后。
下肢康复训练:术后在指导下开展下肢康复训练,主要训练内容包括关节的活动、力量的训练等。
第一阶段:在病床上进行训练,自行活动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以及做直腿抬高锻炼。
第二阶段:在指导下进行下床活动训练,包括阶梯训练、穿鞋袜练习等。
直腿抬高训练:平卧于床上,保持下肢伸直,将下肢整体抬离床面。
经过合理治疗后,大多可以获得相对满意的预后,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但愈合较慢,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率为 10%~20%。
另有 20%~30% 在骨折发生后会陆续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